随着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战略的逐步深入开展,中国各地民众开始喜欢运动,很多人每周有几天在健身房里挥汗,或者每天会跑上几公里、每天“暴走”1万步。但是很多运动达人并未意识到,盲目运动也可能对身体造成伤害。
如何在运动时免受损伤?健康中国战略如何做到体医结合?听听专家怎么说。
运动缘何受伤多
今年35岁的贵阳市民王先生是个业余马拉松爱好者,不过现在他只能拄着拐杖走路。原来,为了参加马拉松赛并取得好成绩,他一个月前开始每天风雨无阻跑步15公里。锻炼了10来天后,他的右脚前脚掌开始疼痛,医生怀疑是慢性疲劳性骨折,建议他休养几天。可王先生坚持锻炼,前些天一次锻炼时,他突然感觉右脚前脚掌疼痛难忍,X光片检查显示,他的右足第二跖骨骨折。
一次普通的跑步,怎么会骨折呢?“医生说,我这种情况叫疲劳性骨折,是超负荷超长时间跑步、跑步姿势不正确、地面太硬或跑步鞋减震性能低等造成的。”王先生说。
近年来,一些人在健身锻炼中,对运动医学及运动恢复认知不足,造成运动损伤时常发生,甚至有人在跑马拉松时猝死。
“运动需要倾听身体的声音,不然身体反而会受损。”北京体育大学运动康复系副教授黄鹏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盲目选择健身方式、胡乱健身往往适得其反。他建议,人们健身前首先是观察自己是否能胜任想进行的这项运动。有经验的运动员和跑步爱好者都会根据自己的身体功能情况,循序渐进地完成运动。其次,进行各种运动都要伴随循序渐进的刻苦训练和安全防护为主的医务监督。“这两点是必不可少的。”
运动更需要恢复
“从运动医学角度来看,运动量并非越大越好。过量运动的结果,易使机体免疫功能受损。”国家体育总局体育运动研究所运动创伤科主任李方祥说,就走路和跑步而言,速度过快和强度过大,极易发生运动伤害,严重者可影响运动功能恢复,甚至带来永久性残疾。即使损伤较轻,也有可能迁延不愈,形成慢性损伤。“我在公园中经常能看见,一些中老年人用力旋转脖子、膝盖等部位的运动方式,这都是不科学的。”
黄鹏表示,运动康复专业人士应该对健身爱好者进行科学指导。最重要的是要进行体格检查,排除不适合进行的运动,“例如,有慢性病的适宜进行慢跑快走的有氧运动,不适合激烈对抗的比赛和爆发力为主的运动锻炼”。其次,运动前要对容易损伤的关节和肌肉进行防护。在跑步、爬山、蹬车之前,可以带上髌骨带保护髌骨,对下肢受过伤的肌肉关节进行贴扎或者佩带护具。
“在运动结束后,千万不要马上停止,需要进行合理的恢复。”黄鹏说,一般来说,锻炼后肌肉需要大约24至48小时进行修复和重建,如果恢复不充分,将会引起组织分解。适当的整理活动和拉伸可以减少肌肉酸痛的程度,促进疲劳的恢复,保证健身锻炼的持续性。“例如可以慢走几分钟,活动一下关节,再对疲劳的重点肌肉进行静态拉伸。”
此外,更广泛的运动康复还包括了处理运动中呼吸心跳骤停、运动损伤后的康复训练、不良运动姿势的矫正、开具运动处方以及各种康复技术和治疗方法。“这些都需要体育指导员具备更多的医学知识。”黄鹏说。
体医结合促健康
在最近几年的每次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原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医院院长李国平都会带来呼吁“体医结合”的提案。就在去年,他的一项倡议得到了落实——在2015年,“运动防护师”这一新兴行业被正式编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在全民健身活动中,从事运动损伤预防、评估、急救、治疗、康复的运动防护师已经越来越多。
在黄鹏看来,更新人们的健身观念更为重要。“现在很多人还缺乏对体育的重视,宁可花钱去买忽悠得天花乱坠的保健品,也不愿意投身到科学健身运动当中去。虽然医生在对慢性病患者治疗的同时,已经开始推广运动疗法和健身锻炼,但是并未受到患者的积极配合。”
目前,在深圳等地,为鼓励人们参与健身锻炼,一些健身场收费和医保卡关联起来,一些医院则开起了“运动处方”,把防病关口前移,从预防疾病开始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
黄鹏表示,要真正做到体医结合,需要动员更多的专业、行业、专家进入到这个领域来。“仅仅停留在体育行业是不够的,我们需要联合医药卫生、教育等领域的人士来推动全民健身运动,最终落实到健康中国的愿景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