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中医无疑是中国的一张名片。如今,据不完全统计,中医已走进海外183个国家和地区,有8万多家中医诊所,从业人员达30万人。日前,本报记者了解到,在德国下萨克森州的海茵地区,从上世纪中叶至今已走出了超过6.5万名中医理疗师。他们遵循中医针灸按摩的方法,用手掌大小的金属棒刮压穴位经络的方式,为病患祛除疾病。而这一切,得益于建立于此的欧洲彭策尔学院。
为救病妻 与中医结不解之缘
一迈进海茵村的中心地带,就能看到欧洲彭策尔学院标志性的五面金字塔建筑,其设计融入了浓浓的中医元素——五面墙代表着中医五行学说,每面还以不同颜色的窗户各代表“金木水火土”中的一种元素。这所由德国人威廉·彭策尔于1972年创立的学院,如今以每年毕业2100名理疗师的速度,培养着从世界各地慕名前来的学员。
欧洲彭策尔学院现任院长贡特尔·科尔斯告诉本报记者,这所学院之所以从创立之初就坚持着中医理疗教学,是因为中医理论拯救了彭策尔妻子的生命。上世纪50年代,彭策尔的妻子罹患严重的肝病,看遍当时的名医都表示无计可施。救妻心切的彭策尔开始大量翻阅医学著作,寻找生机。偶然间,他翻阅到一本介绍中医按摩对内脏治疗作用的书籍,并尝试用书中的方法为妻子按摩治病,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坚持数周之后,妻子竟可以出院回家,并在彭策尔坚持不懈的按摩治疗下最终完全康复。
这一消息震惊了附近村庄乃至城市的居民。当初为救妻子“半路出家”的彭策尔,实际只是一名造船厂职工。随着越来越多病人上门求医,为了能合法地治疗更多病人,彭策尔拜师维也纳路德威希波尔兹曼学院,师从当时有西方针灸“教父”的约翰纳斯·毕世科教授,结合有限的中医德语著作,最终开创了彭策尔中华按摩疗法,并创立学院以培训更多的理疗师。这一基于中医针灸理论形成的无针无血的治疗方法,成为欧洲最早的经络按摩之一,发展至今,分校已扩大到欧洲以外的以色列、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地区。
中西合璧 理念相同发展广阔
如何让注重“气道”“五行”“经络”的中医理论能够更好地被西方人理解并最终接受?在彭策尔学院的教室墙壁上,随处可见非常“德国式”的教学示意图。以阴阳五行图为例,“金木水火土”五个元素以饼图形式出现,每个饼图详细列举了这些元素的表现形式,比如“火”上详细标注了“苦”“热”“心急”“灼烧”等字样,抽象的定义一下子变得准确清晰,一目了然。
“中医教学方面,东西方接受习惯差异很大。对东方人而言,文字叙述比图形更加全面,更多的具象理解需要去‘悟’;而中医蕴藏的例如‘阴阳平衡’等中国古代哲学思维,西方人缺少先入为主的认知,必须通过图表形式教学,更好地去理解中医理论。”在彭策尔学院教学针灸按摩多年的刘晋告诉本报记者。
科尔斯对本报记者表示:“我们的治疗方法虽然是创始人彭策尔发明的,但始终是中医在欧洲的小女儿。”因此,如何让中医理论本土化,为西方人所接受,也是他们一直尝试的内容。例如,如何让学员与病患了解身体中经络中气血的运通?科尔斯径直走到学院教室的照明开关处,一开一合,满屋的顶灯随之一亮一灭。“我们告诉学员和病患,灯管与电线就是经络,电流就是气血,开关就是穴位。而针灸与按摩,则能促进气血的运通,就像能让点灯照明一样,保证身体内部的良性运转。”
在彭策尔学院多年的影响下,位于海茵地区附近的德国著名疗养城市——巴德皮尔蒙特,也逐渐以加入中医理疗方法而在德国理疗城市中独具特色。作为有着500多年历史的温泉疗养城市,巴德皮尔蒙特曾经是欧洲皇家贵族夏天疗养的必选之地,如今也常年吸引欧洲大量游客前来疗养度假。近20年来,德国巴德皮尔蒙特国家疗养集团一直在旗下的健康康复中心提供中医药浴、按摩等康复手段。“因为工作关系,我在1995年第一次接触中医。事实上,中医理疗以其健康自然的疗养方式,在德国越来越为人所知并接受。例如,在德国越来越多的人练习太极拳。”德国巴德皮尔蒙特国家疗养集团副总裁安德烈·舒伯特告诉本报记者,中医在治疗骨科、内分泌、风湿等方面,与传统西医诊疗方法相比,有着显著疗效,大部分前来疗养的病人都乐于接受。
“当时有关中医理疗的德语书籍十分有限,彭策尔疗法毕竟只接触到了中医极小的一部分。”科尔斯介绍,为了更好地将中医理疗方法传入德国,彭策尔学院于2015年初和湖北中医药大学签署了合作协议,随后成立德国欧洲中医学院,加强双方学术交流讨论。目前,双方正在一同积极申请成立孔子学院,希冀进一步培养中医双语人才。
“学中医的人不懂外语,学外文的人不懂中医。这恐怕是中医海外传播过程中最大的一个阻碍。” 曾任湖北中医药大学校长、现任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的王华教授向本报记者表示,通过多年的中医教学经历,他深刻感受到中医双语人才的紧缺问题,很多“身怀绝技”的中医大师,却只能在国内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因为语言翻译问题,鲜在国际学术期刊上“露面”。
今年初,《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颁发,明确了促进中西医结合发展的目标,强调迫切需要推动中医药海外创新发展。中国古代的《黄帝内经》提出“治未病”的思想,防患于未然。而“西方医学之父”古希腊医师希波克拉底在《希波克拉底文集》中也指出医学艺术的范畴是“不让人们生病或至少减轻病情”。 “实际上,中西医学的共同理念是想通的。”王华表示,随着中医走出去、与西医交融膨胀,必将互相补长去短,为人类带来更多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