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关于冰雪运动特别是竞技冰雪的新闻不断,让人十分欣喜。
例如,培养出里约奥运会跳水男子双人10米台冠军林跃的北京体育职业学院,最近迎来该校首度开设的冰雪专业新生。北京正在为2022年冬奥会以及冰雪产业发展培养人才,以解决中国在冰雪竞技服务和管理方面存在的短板。
首次参加世界顶级冰球联赛——大陆冰球联赛(KHL)的中国俱乐部昆仑鸿星万科龙队,在北京五棵松体育馆取得了主场首胜。作为第一家参加国际顶级冰球联赛的中国俱乐部,其表现可圈可点。
笔者不禁想起年初在新疆举办的第十三届全国冬季运动会上的一个场景:在一次冰球比赛中,一个地方代表队出于成绩和技战术配合的稳定性,竟派上一名“50后”队员。赛后,笔者和这个地方队的教练谈起此事,他无奈地表示,这种情况实属无奈。像冰球这样的集体项目,投入很大,金牌却只有一块,这让很多地市热情不足、投入乏力,只能依靠老队员苦苦支撑。
如果把眼光放到中国竞技冰雪运动的整体上看,情况更严重。多年以来,中国冰雪“冰强雪弱”的问题一直存在。在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越野滑雪等雪上项目中,30多岁的老将和不到20岁的小将同场竞技的场面并不罕见。参与人数少、选材面狭窄,导致老将退不下去,小将却顶不上来。
一些冷门的冰上项目同样“门可罗雀”。数据显示,全国注册的冰壶运动员只有600多名,过去10年带领中国女子冰壶走上巅峰的王冰玉和柳荫几经退役、复出,如今依然活跃在赛场上。
不过,随着2022年冬奥会的临近,这种窘境正在改变。不管是为冰雪运动培养人才,还是组队参加国际冰球联赛,这些基础性的工作已经走在冬奥会筹备工作的前面。
当然,在此过程中也应少走一些弯路。国外冰雪运动的发展实践启示我们,依靠职业化和市场化手段可以解决冷门冰雪项目发展初期面临的一些问题。例如,在年初的十三冬上,承德冰球队就是由民营资本投资,训练、比赛大多在国外,队员的竞技水平明显高出一筹。这说明,在调动民营资本进入竞技冰雪方面,方法可以更多一些。
例如,这次昆仑鸿星俱乐部和KHL的联手就很有借鉴意义。双方将在中国打造一套冰球垂直体系,涵盖俱乐部建设、赛事、训练,设立青少年冰球学校并建设公共冰场等。
与其总是在新的奥运周期到来时感慨“新老交替还未完成”,不如从现在开始,脚踏实地打好基础,挑出更多的苗子,并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