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越柬寮华人在电子产品加工行业经商的很少,大多是开餐馆、做食品贸易,或是做医生、律师等。”和本报记者聊起工作,余建强笑称,自己是一个例外。这个在越南出生长大的华二代,最初来到美国时,只是一个避难的难民,而如今,他一手创办的电子产品加工生产公司已是美国南加州地区同类企业中的翘楚,年产值千万美元,众多世界500强企业甚至美国军方,都是他的客户。
他是美国东亚集团总裁、美国艾利斯最高移民奖获得者、中国政协列席代表。在同胞甚少涉足的领域闯出立足之地,这位在美越华企业家中的佼佼者,用自己的经历证明,成功没有捷径,唯有依靠努力和诚信,才能赚得宝贵机遇。
从富二代到创一代
20岁以前,余建强是名副其实的富二代,他的父亲在越南拥有一家生意兴隆的钢铁进出口公司,生活安稳而富裕;20岁之后,他摘下这顶曾令他衣食无忧的“帽子”,成为自食其力的创一代。
那是1978年,外部环境的剧变让已在越南扎根的余家被迫辗转迁往遥远的美国,重谋生计。来到陌生的国度,从小没吃过太多苦的余建强作为长子,不得不担起家庭顶梁柱的重任,在一无所有中找寻生机。
“刚到的时候就是难民,真的很惨。”余建强经历的是从天上到地下的巨大落差。然而,这个有着一张典型闽粤人面孔的年轻人没有轻易向命运低头。“我从来没拿过美国政府一块钱的救济金,到这儿后的第二天就去打工了。”余建强说,这是至今为止最令他骄傲的一件事。
在工厂打工的最初10年,余建强几乎所有时间都在厂里待着。早上7时到下午3时半是规定的工作时间,下班之后,他就跑到采购部、工程部、品质部等其他部门继续帮忙。“没有加班费,也没有人教我,就是看看别人怎么做,然后自己悄悄学。”余建强笑称,后来自己办工厂的好多经验正是这样偷师学来的。
1988年,渐渐站稳脚跟之后,余建强和弟弟等几个合作伙伴共同创办东亚电子公司,生产电线电缆。
一家华人创办的新公司要想在那时的美国赢得市场青睐和银行信任,必须冲破重重关卡。“刚开始非常辛苦。”聊起创业之初的日子,余建强感慨,自己就是“一个人戴着好几顶帽子”,生产、销售甚至是车夫,什么活儿都做,每天至少工作18个小时。
余建强还记得,最初公司没钱做原材料的采购,他们只能每天一大早去美国当地的工厂拿回材料,下午加工,第二天上午再送回去。而为了攻破销售这个最大的难关,他找到过去打工时认识的客户作为突破口,从一笔笔小订单做起,细细琢磨他们的需求,渐渐取得他们的信任。
“那时是加倍的辛苦,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赚取机遇。”余建强说。而机遇最终没有辜负这个努力的年轻人,不到1年,他就收到20多万美元的订单。此后,余建强创业的脚步越迈越大。
坚守诚信的红线
机遇需要争取,更需把握。在余建强看来,把握机遇没有什么窍门,就是最为简单的“诚信”二字,这也是在他的生意经中排在最前面的一条。
“我父亲常常告诉我,无论对员工还是对客户,一定要以诚相待。尤其是做生意,什么价钱做什么事,绝不能偷工减料。”父亲关于诚信的谆谆教诲,成为留给余建强的最大财富。
每次和客户谈生意,余建强都会把产品的材料费、加工费、利润等账目介绍得清清楚楚。在他看来,没有什么是不能给客户看的,因为双方本来就是“利益共享”。相比商场上惯常的低价竞争策略,他更愿以诚服人。
2000年,余建强回到家乡,在福建厦门开设了一家加工工厂,支持美国公司的生产。当时中国相对低廉的劳动力,让他减少了不少生产成本。然而,这个实惠,余建强没有独占。“一些产品在中国大陆生产,节省下来的费用我就告诉客户,和他们按比例分。”作为生意人,余建强当然明白,用美国市场的价格卖中国制造的产品能赚更多钱。但在他看来,比钱更重要的,是诚信。“客户如果要的是急货,我就在美国工厂生产;如果要的货不急,我就在中国工厂生产,并且和他们说清情况。”
这么多年来,余建强一直坚持这样“不占便宜”的经营原则,而他的订单却越来越多。一些在他的工厂工作过的采购人员去了其他工厂,依然会再来找他合作代工,因为他们相信,余建强提供的产品,质量和价格都有保证。
如今,余建强的客户名单中,已有不少世界500强企业,他的公司也从最初起家时的一幢小小平房,发展为现在美国的4家工厂1.2万平方米厂房,业务拓展到电线电缆、线路板、钣金加工等多个领域,每年总产值达到6000万美元。甚至,凭借过硬的口碑,余建强还拿下美国军方的多项订单。
而这背后,是余建强始终坚守的诚信红线,20多年来从未改变。
来中国“偷师”
虽然生在越南,但余建强却能说一口流利的中文,还带有明显的闽南口音。“我从小到大受到的都是中华文化的熏陶,流的是中国人的血。”余建强至今记得自己23岁那年第一次踏上中国土地的情景。“那是我回福建泉州老家看望祖父,一到中国我就哭了。”
那时的中国刚刚打开改革开放的大门,贫穷落后是余建强对故乡的第一印象。然而,这并没有阻止他回家的脚步。开始是每隔三四年回来探望亲人,之后则是越来越频繁地穿梭于中美之间,因为在中国,他发现了更多的机遇。
相比过去在中国简单的投资设厂,余建强最近两三年用了更多的心思,在生产自动化和产品多元化等方面下功夫。而让他迈开企业转型步伐的,正是他在中国的所见所闻。
“我看到在东莞、深圳等城市,过去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倒闭之后,政府又将这里改建为高科技研发中心,让这些城市重新活起来,这让我学到很多。”于是,余建强向中国优秀的企业学习,在美国的几家工厂引进自动化生产设备,成为他所在的圣地亚哥地区同类企业中最早启动自动化的先行者。同时,他还跳出代工的范畴,开始参与产品开发。
“效果很好,不仅减少了人力成本,而且能很好地把握质量,准时交货,吸引了很多新客户主动找上门来。”余建强说,现在自己一年得来中国八九趟,每次来他都会在深圳等前沿城市住上一星期。“其实中国的一些工厂比美国的先进多了,我就是来偷师的。”余建强笑称。
在中国,余建强收获的不只是生产技术和发展理念。最近,他还打算在越南再建一个工厂,将中国的干电池、路灯等产品在那里组装贴牌,销往越南及其他东盟国家。而促使他作出这一决定的,是中国近几年来正如火如荼推动的“一带一路”建设。
“就是因为有了‘一带一路’这个后盾,我才想到去越南。”余建强说,过去想进入越南市场并不容易。如今,在“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中国有过剩产能和优质产品,越南等国家则在城市基础设施兴建中存在大量需求,这对于像他这样在越南出生长大的华商来说,正是利用优势开拓事业的新机遇。“这是一次对中国、对越南、对我个人都有利的机会。”谈到即将实现的多赢,余建强充满兴奋与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