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09月01日 星期四

在康庄道上

张桂柏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09月01日   第 09 版)

  在我中国,农民富则国富,农民安则国安,农民的日子好了,国家的运势就旺了。是谁使得曾经农桑苦、饥冻寒的中国主体阶层——农民,走上康庄道、过上好日子?年近花甲的我,总不忘几代至亲依凭家中生计时常思考。

  我的祖父祖母谈起“新民主,新方针”,就感叹把泪。他们生活在旧社会,世辈赤贫的爷爷奶奶,老实巴交种田、晒盐、捕鱼,扛长工、打短工,吃尽万般苦,依然食不饱、衣不暖、住不安、债不断。共产党来啦,天下穷苦人,耕者有其田、有其食、有其房、有其读,日子像浸了糖,甜呀!所以,祖父祖母中意儿子参加共产党,哪怕有风险、会送命。

  我的父亲母亲回忆“互助组,合作社”给农村家家户户带来的好,点头称赞不已。千百年来,中国农民种田的经很多,种田的难也很多。长期处于分散状态的小家小户,怎么耕、怎么种也是人单、力薄、收成歉。新中国成立后,在农村农民被“组织起来”,先由相邻、自愿的农户成立互助组,再根据生产与区划需要成立合作社。互助合作带来的好处是:稀人口的家庭有劳力帮工了,缺大家畜的家庭有牛骡助耕了,少农具的家庭有锄镰耙犁周济了。更重要的,沙样散的心拢起了,向集体的力形成了。农业发展了,还支援了国家工业的奠基。

  我的哥嫂甩开膀子耕种“大包干”责任田,津津乐道。原本,农耕是实打实的活,绝非越大越公才好。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施改革开放。在农村,实行乡、村和村民小组三级体制,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迎来粮食丰收、欢声阵阵。一家家新房瓦房楼房宽敞房砌起了,电灯电话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摩托车进门了,小作坊小商店小工厂开张了,专业户万元户出现了。

  我的侄儿赶上“农民进城”的潮头船,好不心悦自在。党的十八大后,吹响农村改革新号角。把家庭包干责任田,流转到种田能手大户集中耕作,实行现代化种植。还是原承包农户的地,种田大户按每亩850元以上人民币返还租金,逐年照比率提增。收成丰厚之年,还增加分红。富余劳力可以被招聘到种植大户,经过培训就近务农,不离本田老土;也可以改作其他营生,各尽其力,各显其能。在新一轮的农村改革风潮中,土地流转了,耕作优化了,农民活泛了。我老家的几个侄子有的成了机械化大作业的新型农民,有的成了村镇家乡戏的文化编演人员,有的出去打工亦或承包工程搞起建筑,成了新行当的致富能手。在村上有老屋,在镇上又买新房,一个个喜气洋洋进城啦。孙子孙女上学入托、老人病人看医就诊,都比住在乡下方便多了。还有一桩是千百年破天荒的事:农民广进收入,不缴赋税!又有一桩极难做到但国家立下军令状的事令人惊喜:精准扶贫7000万户,到2020年,13亿之众的中国全部脱贫!普遍奔小康,一个不能少。

  我,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家庭出生。就本人成长来说,无论思想上的成熟,还是岗位的转换、职级的进步、待遇的丰足以及从戎在边疆、居家在首都等等,都是过去的放牛娃想都不敢想的大梦,在如今这个伟大时代成真了、实现了!

  九十五载世纪春华,亘古以求追梦复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的目标与实践,功之硕硕,不能不恭;业之巍巍,不能不彰。

当代文学,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文学新观察)
把杭州这杯茶,端给世界
用文学开启新的文化丝绸之路
在康庄道上
笤帚的故事(散文)
芦花飞舞
泉· 世爱
责编:杨 鸥 邮箱:hwbwyb@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