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08月18日 星期四

以创新引领发展大格局

青岛构筑“创”体系

宋晓华 杨 瑶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08月18日   第 02 版)

  青岛前湾保税港区“蛙声一片”创客社区里的创业者。
  张进刚摄(人民视觉)

  青岛蓝色硅谷海创中心。
  (资料图片)

  历经30多年改革开放历程,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正迈入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的关键阶段,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作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青岛日前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以建设国家东部沿海重要创新中心为目标,以创新引领全市发展大格局,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成为驱动这座城市发展的新引擎。

  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李群表示,当前,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快速推进,我们已进入了以创新为引领的“创”时代。要搭建 “创”平台、构筑“创”体系、营造“创”生态,以创新加快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

  创新成果填补国内空白

  华大基因是世界最大的基因组学研究中心,目前青岛市已与该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建中国第一个海洋国家综合基因库,通过基础性和应用性研究,提高青岛海洋生物产业、生命健康产业、精准医学领域的创新能力,形成“1+10”的基因组学产业体系。

  在青岛奥克生物,与会者见证了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神奇。间充质干细胞不仅可以帮助器官自我修复,还将在精准医疗和再生医学方面发挥威力。形象地说,这种细胞有很强的趋化作用,可以敏锐捕捉到器官病变部位发出的信号,把相关药物注入干细胞里,然后让它带着药物跑,从而避免了药物对人体其他健康部位的损害。

  经过10多年的积累,奥克生物在干细胞技术突破和成果转化方面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优势。他们的干细胞与生物诊疗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是同行业中唯一的国家级研究中心;其研究课题“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免疫性疾病的药物研发”即将填补干细胞药物审批上市这一国内空白;作为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下属唯一的干细胞研发基地,起草了《干细胞制剂制备质量管理规范》。

  创新已成关键词。电子测量、基因组学、工业虚拟仿真、干细胞制药、自旋电子传感器、无人系统创新技术……这些都是此次观摩项目的重要创新领域;而蓝谷创业中心、奥克生物、中科青岛研发城、海信研发中心等观摩项目展现出“高精尖”特点,其中的不少项目代表了所在行业的国内最高水平。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观摩会只是青岛科技创新的一抹剪影,在青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已蔚然成风。

  一组数据颇有说服力。上半年,青岛发明专利授权3335件,同比增长58.6%,增幅居副省级城市首位;PCT国际专利申请220件,同比增长100%,占全省53.5%;全市技术合同登记2457项,成交额31.42亿元,服务企业 1870家。

  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国家首批重点产业知识产权运营服务试点城市……青岛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引领,不断进行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创新,让创新在青岛精彩纷呈。

  “一谷两区”成为研发重镇

  新一代全球综合科考旗舰船“蛟龙号”、“科学号”、“向阳红01”在这里安家,海洋药物筛选平台与评价平台、海洋高端仪器研发等10大科学平台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中……在青岛蓝谷,刚刚开门纳客的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正面向世界建设国际领先的综合性海洋科技研究中心和开放式协同创新攻关平台,引领中国乃至全球海洋科技的发展。

  在青岛红岛经济区,占地260亩、总投资25.6亿元的中科青岛研发城正崛起为一座科技新城,由科研及办公组团、科技产业孵化器基地、人才公寓、会议商服综合体五部分组成,将引进、孵化、转化、示范新技术成果,孵化培育新兴产业化项目,开辟科技创新交流新平台,围绕新兴战略性产业,建设能容纳10个以上研究院所、从业人员10000人以上、规模接近中科院上海分院的大型区域级中科院研发城,为青岛的科技创新搭建又一高地。

  “一谷两区”(蓝谷、西海岸经济新区、红岛经济区)布局瞄准“海洋+”核心技术产业创新,成为蓝色高端研发重镇。

  其中,大院大所的频频落子让青岛科技创新生态圈渐成气候。在青岛红岛经济区,中科院已形成 “两所八基地一中心一园区”的发展格局;在青岛蓝谷,天津大学、西安交大、哈工程等14所高校,纷纷设立研发机构或科技园区;中船重工、中电科、中海油等央企,在青岛设立的研发机构达到9家。国际合作与交流不断扩大,日前青岛成功引进了世界知名技术转移机构德国史太白,在青建立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创客学院和孵化器,同时与斯坦福、剑桥、乌克兰技术科学院、曼彻斯特大学等国际知名研发机构的合作不断深化。

  在西海岸新区,国家海洋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军民融合特色产业基地、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区和山东省人才改革试验区等已落地生根。着力突出蓝色、高端、新兴,在新区布局10个科技创新中心,推动100项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和应用,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海洋科技发展中心。

  诸多的平台一起发力,青岛科技创新已经形成了万马奔腾的趋势。目前,青岛正在搭建 “创”平台,优化科技创新资源布局,构筑起园区、企业、机构、众创等多层次全要素创新平台,建设城市创新高地。数据显示,青岛已拥有各级科研院所66家、重点实验室155家,特别是拥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家、国家级孵化器14家,这在计划单列市中都是排在首位的。

  有平台更有体系。青岛正在构筑“创”体系,重点打造高效率科研管理体系、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和军民融合创新体系,不断激发城市创新活力。

  青岛顺应国家形势简政放权,使政府职能从科研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型,最大限度激发创新源头动力。

  青岛的科技金融创新先人一步。在全国首创专利权质押保险贷款,第一家获得贷款的青岛镭创光电技术有限公司,以核心专利抵押,只交了2万元保费,不到20天就拿到500万元贷款。“知产”变“资产”的“青岛模式”闻名全国,截至目前这一模式已累计为2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8260万元授信支持。

  人才引领厚植创新沃土

  抓住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历史机遇,青岛超前布局,“创新之城、创业之都、创客之岛”的战略定位,准确切中了青岛经济转型升级的关节点。

  先行一步让青岛释放出更强创新活力。

  海尔、海信、青啤、软控等大企业继续领跑全国,并不断从企业内部孵化出新的创客平台;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的“千帆计划”实现了由“漫灌”到“滴灌”,解决了企业从初创、成长到壮大各个阶段的创新创业难题;累计开工1195万平方米的孵化器,是大众实现创业梦想的坚实载体和支撑。

  而这些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人才。创新,就是要让人才发挥引领作用。

  目前,青岛正营造“创”生态,强化人才支撑,抓住机遇加快高水平人才集聚,加快建设人才服务中心,将高端人才聚集在青岛这座充满创新因子的城市。

  青岛市市长张新起表示,青岛将发挥宜居宜业的环境优势,抓住人才、科技、产业等核心要素,加大对创新基础设施的投入,以科技创新带动文化、金融、制度等各方面创新,全面推进创新中心建设。

  数据显示,目前青岛拥有驻青两院院士26人、外聘院士35人,国家“千人计划”140人、“万人计划”23人,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34人。青岛还获批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为吸引创新人才,今年4月青岛出台《青岛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股权和分红激励实施办法(试行)》,提出了全国最高的分红激励政策:高校院所将职务科技成果转让、许可给他人实施的,从净收入中提取不低于80%的比例,用于一次性收益分成,为青岛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的软环境。

  同时,青岛在国内率先推出技术成果挂牌交易制度,在山东省首创科技成果拍卖,三次拍卖会共计77项科技成果进行拍卖,成交总额达4672万元。今年上半年,青岛技术交易市场依托“一网一厅一校一基金”,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技术转移和创新创业活动,共完成成果评价登记备案177项,科技成果登记235项,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位列第三。

  让创新迸发澎湃动力,青岛有目标,更有行动。目前青岛正大力建设国家创新中心,编制国家东部沿海重要创新中心行动计划,提出实施十大创新行动,包括重点建设高速列车等支撑产业的十大科技创新中心,布局脑科学等面向未来的十大科技创新中心,搭建国家海洋技术转移等十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实施创新资源集聚等十大科技创新工程。

  “创”字打头阵,青岛的发展态势喜人。青岛正发动科技创新的强大引擎,加快打造“创新之城、创业之都、创客之岛”。

小山村里建起德式洋房
青岛构筑“创”体系
资讯速递
城市购物节创造增长新动力
责编:潘旭涛 邮箱:hwbjz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