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督,是一个现代政府运行过程中的常态。如何有效监督,一直是各国政府致力于解决的问题。在人类制度探索的“中国方案”里,有效监督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八大以来,中国在监督形式和措施上,始终不断创新。既有引起广泛关注的巡视制度,也有类型多样的督查。
这些直接由党中央、国务院派出的监督队伍,以独特的方式确保着改革发展行进在正确道路上。而中国,也在监督中不断前行。
直指真问题
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2016年第一批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工作于7月全面启动,截至7月19日,8个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已全部完成督察进驻。
根据《2016年第一批中央环境保护督察进驻一览表》,各地环保督察进驻时间为1个月左右,被督查地方包括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江苏省等8个省(区、市)。
根据环保部7月19日发布的《2016年第一批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工作全面启动》文件,环境问题、环境恶化趋势、环保不作为、乱作为、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都成为督察的“重点”,直指环保“真问题”。
而在此前,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已于5月3日向河北省委、省政府进行反馈。这是这项制度建立以来的首次。
“环境保护工作压力传导不到位”;“违法违规上马项目问题突出”;“部分重点工作推进不严不实”;“部分区域环境质量急剧恶化”……人们很容易从措辞严厉的环境督察中,联想到巡视。
人们很早就注意到,在中央巡视组通报中,用词通常极为严厉。“以权谋私”、“黑洞”、“关联交易”、“权力寻租”、“买官卖官”、“搞团团伙伙”等说法,早已成为常见词。而针对具体问题的说法,如“评奖中存在暗箱操作”、“谎报”、“放任管理”、“靠船吃船”、“虚构业务往来”、“退而不休”等说法,也在舆论场引起很大反响。
用语针对性强,已经成为十八大以来监督的常态。而在这背后,是瞄准真问题的决心。
“向被巡视地区、单位反馈时,要直指问题,一五一十把问题抖搂出来,根本不要搞任何遮掩,责成其认真整改。”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听取2014年中央巡视组首轮巡视情况汇报时提出的要求。
巡视制度的有效探索,最终形成了2015年8月3日起施行的《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将已有的先进经验制度化、固化。
而在制度成型后,巡视工作的开展更是进入了常态化阶段。十八届中央第十轮巡视工作于6月22日正式启动。截至7月6日,第十轮巡视已全部进驻完毕。
据悉,此次中央第十轮巡视将对包括全国人大机关党组在内的32个单位党组织开展专项巡视,同时还将对天津、江西、湖北、河南等4省市进行“回头看”巡视。
问责到人
近日,中央第二环境保护督察组正式进驻黑龙江省开展工作,至此,8个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全部完成督察进驻,分别对内蒙古、黑龙江、江苏、江西、河南、广西、云南、宁夏等8个省(自治区)开展环境保护督察工作。
据悉,从7月12日本轮环保督查开始,中央督察组进驻的20多天里,问责之风已然席卷各省。各省都有多名相关责任人被问责,所查出的违法企业以及问责的责任人均以数百计。
例如,中央环境保护督察江苏组已分8批向江苏省交办522件环境信访问题。目前江苏省已办结219件,对110家企业责令整改,关停取缔违法企业46家,立案处罚162家,行政约谈65起,问责27人。
而8省(自治区)已对相关单位分别采取了责令立即改正、限期整改/停产整改、立案处罚、查封扣押、取缔关停、立案侦查、约谈、问责等措施。
事实上,追责到人,早已成为中国监督的常态。在历次国务院督查中,最终很多问题,都具体到了相关责任人身上。
“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督查不要怕得罪人!督察组下去要担负这个责任,该办就办!”在2015年5月13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就针对开展重点督查问责,明确表达过要问责到人。
针对督查和跟踪审计发现的庸政懒政怠政和不作为问题,在2015年开展的国务院第二次大督查中,涉及财政资金沉淀、土地闲置、重点项目建设拖期、保障房闲置、民生项目资金大量结存、重大安全生产隐患整改不力等一批突出问题的责任人受到严肃处理。据统计,大督查结束后,有将近1500名干部被问责。
观察人士认为,这些对于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攻坚克难阶段的中国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越是在这个时候,越要加大查处力度,不折不扣抓落实。”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告诉本报,“通过加强执纪问责,对不作为乱作为等违法乱纪问题追责到事,落实到人,确保各项政策落到实处,才能确保改革落地见效,推动改革深入发展。”
约谈也是一种重要的监督方式。据统计,在2015年国务院大督查情况通报中,国务院责成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安全监管总局、扶贫办等5个部门,对2015年相关工作存在突出问题的7个省级政府职能部门和6个地市政府主要负责人开展督查约谈。
奖惩分明
“要钱给钱、要地给地、还‘免督查’。”2016年新年伊始,河南省漯河市收到了国务院发来的“大礼包”。作为在2015年大督查中被表扬的地区,漯河市用自己的实际成效赢得了看得见的实惠。
在国务院常务会的表扬名单中,一共包含50个地区,其中4个省市去年在推进棚户区改造、重大项目建设、盘活资金存量和闲置土地上做得不错;20个地市和20个县区在落实重点政策成效比较明显;此外还有6个省级政府部门在被督查发现问题后的落实整改比较到位。
能通过大督查的地方,迎来的将是发展的福利。
首先,被表扬的地区在2016年将实行免督查,“信任也是一种奖励”;其次是放权,这些地区的企业在申请发行企业债时的审批环节会减少,提高发债效率;第三是给钱,国家将对这些地区的重点项目给予额外的资金支持,督察组收回的沉淀资金也要全部奖励给这些区域;最后一条同样优惠,这50个地区可以相应地增加建设用地的计划指标。
“督查要建立奖惩并举机制,结合‘干部能上能下’制度,要让多干事、能干事、愿干事的干部‘上’来,激发各地竞相推动科学发展。”李克强在今年首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说。
去年以来,国务院持续通过督查推动重大决策部署和政策措施落实,既对各项工作中的问题进行问责,也通过奖励刺激,充分肯定了各地、各部门主动积极开展工作取得的成效,也严令整改政策实施中的落地难、不作为等问题。
此外,对于在开展督查过程中发现的好经验、好做法,也积极表扬并进行推介。
例如,山西省晋中市实行“一项一表、一项一策”精细管理,以86个示范性和引领性项目建设,带动全市重点项目建设和投资平稳增长;吉林省辽源市设立东北袜业大学生创业园,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截至2015年底共吸引2000多名大学生创业就业,直接间接带动1万余人就业;河南省长葛市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率达到70%,从业人员突破2万人。在2015年国务院大督查情况通报中,都对这些做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表扬。
件件有回音
推动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是十八大以来,中国制度落实的鲜明特点。
对接受巡视、督查等的各部门而言,这意味着要明确责任,立行立改,确保事事有回复、件件有回音。
2015年的国务院大督查过后,各地交出的“成绩单”很能说明问题。
在国土资源方面,截至2015年底,全国共处置闲置土地85.4万亩,占闲置土地总量的81.3%,处置比例比大督查时提高了58.3个百分点。大督查时处置闲置土地进度较慢的9个省(区、市),闲置土地平均处置比例也从25.2%提高到93.5%。
在财政审议方面,2015年9月,跟踪审计发现的5个市县闲置5.75万套保障房问题,可在2016年上半年达到分配入住条件。2015年1月—12月全国提取住房公积金10989亿元,同比增长44.6%;结余资金由2014年底的1.1万亿元,下降至7456亿元。
对巡视与督查结果的重视,也体现在形式上。例如,在中央环保督察组通报意见时,河北省委、省政府领导班子成员及各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都参加,省委书记作表态发言。这在观察人士看来,代表着被督查单位对问题的重视,也意味着接下来解决方案的提出顺理成章。
而在各地,针对如何完成督查中发现的任务,也出了不少实招。
在广东茂名,该市市委、市政府今年的165项重要事项和168个重点督查项目的推动多了一个强势动力:舆论监督。今年3月16日,茂名市委、市政府发布文件鼓励加强舆论监督,倒逼决策部署落实。不到两个月时间,近百篇报道聚焦该市项目落地、路网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治安等30多项重要工作。
在浙江省浦江县,各支部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和责任人,问题逐一落实整改,不遗漏,不逾期。短短30天时间,浦江县1200个党支部第一稿问题清单已全部上交,自查问题包括机关在职党员是否做到文明停车、文明养狗,农村党员是否做到联系农户、带头示范等。
事实上,正在进行中的环保督查,也有不少措施不断出炉。例如,截至8月2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已对环境信访举报事项办理情况进行了11次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