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08月04日 星期四

李学海:

商业巨子是怎样炼成的(商界传奇)

本报记者 严 瑜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08月04日   第 12 版)

  图为美国威特集团在纽约曼哈顿的办公大楼。
  资料图片

  图为李学海(右)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郭维毅摄

  “我只是做了一些领域的生意,但远远谈不上成功。”这是接受记者采访时,美国威特集团董事长李学海常说的一句话。正是这位认为自己“并不成功”的商人,在美国最负盛名的时装街上打造出自己的服装品牌,35年屹立不倒;也是他,拥有规模居全美首位的货仓,年营业额超过50亿美元;而他近年在中国的投资同样风生水起。可以说,在涉足的每一个领域,李学海几乎都是当之无愧的佼佼者。

  而当听他娓娓道来自己对于所处行业的钻研之透,对于客户需求的把握之准,对于中国市场的了解之深,就不难找到这位商业巨子炼成的背后秘籍。

  

  摸透行业,打造华人品牌

  美国纽约曼哈顿,全世界最繁华也最昂贵的地段之一。这里高楼林立,其中的一栋西式建筑有一位华人主人——李学海。30多年前,他的事业从这里起步;如今,他在这里拥有了自己的时装设计室和展销中心。

  “我们在这儿整整35年了。”李学海说。几十年间,眼看着周边来自世界各个国家的时装展销馆开开关关,服装商来来往往,而他却始终没有换过招牌,“像我们这样坚持做下来的,真不是太多。”

  眼前这位有着“时装巨子”盛名的华商,身穿一件红色针织T恤,外罩一件黑色的休闲西服,搭配简单,似乎与“时尚”二字没什么联系。“我平时穿的都是这样最普通的衣服。”李学海笑称,自己对着装并不感兴趣,然而谈起制衣的工序、设计的理念,他却头头是道:“做高端服装,每隔两三个星期就得出一个新的系列,版型是宽还是窄,西装领是两寸七五还是三寸半,这些都是潮流,都要跟得上……”

  从早年香港制衣厂里的一名打工仔,到如今纽约时装街上的一株“常青树”,李学海的蜕变充满传奇色彩。而在他看来,成功没有什么特别的经验,就是把这个行业琢磨透了。

  1981年,在纽约唐人街打工6年之后,李学海掏出全部积蓄,成立了自己的时装公司。最初,他卖的是款式最简单的衬衫,一共就三种颜色,浅蓝色、白色和绿色。“那时卖给百货公司,每件衬衫只能卖2美元,很低端。”李学海知道,这不是他想要的,他要做的是创立属于自己的品牌。

  而要做出叫得响的时装品牌,设计无疑至关重要。虽然公司有专门的设计师,但李学海依然亲力亲为,坚持每天与设计师开会探讨。如他所说,“在一部电影中,演员很重要,而导演更为关键。”作为公司的掌门人,他必须有能力掌控品牌的定位和设计的方向。

  于是,这个曾经对服装设计几乎一无所知的男人,开始“疯狂”地购买各种时装杂志。“不仅是美国的,全世界的时装杂志我都看。”很长一段时间里,李学海的办公桌上堆满了五花八门的杂志。看到好的设计,他就撕下来,贴在办公室的墙上,“后来整面墙都贴满了”。

  不仅从时尚杂志上学,有心的李学海还去世界各个时尚之都探访“偷师”。

  “不开玩笑地说,巴黎、米兰这些城市的每一条街道,我都走过无数遍,每一家店铺我都去看过。”李学海说,为了紧跟时尚潮流,他常常和公司的设计师一起到欧洲各大城市,一住就是一个月,天天走街串巷,挨家挨户地逛当地的时装店。“欧洲许多时装店是家庭式的小店铺,有着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历史,手工制作,往往有很多好创意。”李学海就这样一边看、一边学,看款式,看材质,然后细细琢磨如何将中式材料和西式设计结合,独树一帜。

  如今,他创立的时装公司在美国的年营业额达4000万美元,不仅树立了自己的品牌,还成为NBA、MLB等不少美国知名服装品牌的授权代理商。

  满足客户,建起“物流王国”

  客户想要什么?经商多年,这是李学海几乎每天都在思考的问题。谈及外人惊叹的事业成功,他淡然笑称,“有时不一定是有什么特别的眼光,就是客户逼着你去做的”。

  李学海说,自己的仓储物流生意正是这样起家。

  上世纪90年代初,美国房地产业跌入低谷,李学海在新泽西州买下一座货仓,存放进出口服装。“其实,当时购买货仓不是为了投资,而是客户要求我帮他们做供应链配送,我需要找地方存放每天运到的成千上万个货柜。”李学海说,最初这并不是什么赚钱的买卖,搬运货柜非常辛苦,还赚不了多少钱。而他当时唯一的念头,就是满足客户的需要。

  李学海没想到的是,几年之后美国地价上涨,购买的货仓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而他的仓储物流生意也越做越大,直到如今拥有让人艳羡的庞大“物流王国”,并且因此获得“时装巨子”之外的另一个赞誉——“货仓大王”。

  同样因为客户,李学海在10年前又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收购一家电脑公司。“做货仓、物流生意的,去做电脑软件开发,这在当时很少见。”李学海坦言,最初自己在电脑领域几乎是“零基础”,而他之所以勇敢迈出这一步,正是因为他再一次敏锐地捕捉到,客户有了新的需求。

  随着货仓生意规模不断扩大,李学海发现,在业务最为繁忙的那几个月,订单之多,已无法用手拿,而得用箱子装。每天如何及时准确地完成客户价值几百亿元的产品物流配送,成为摆在李学海面前的首要问题。同时,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不少百货公司纷纷关闭自己的配送中心,并且开始使用电脑运营,这让李学海更加意识到尽快与客户实现联网的紧迫。

  “我要搭建一个平台,通过网络就能为客户提供出货、送货、收钱、转账等完整的供应链服务。”从头学起,不断修改、更新软件,对于年过半百的李学海来说,这是一份不小的工作量,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他选择迎难而上,因为在他看来,“跟上客户需求,令客户满意,这是排在第一位的”。而正是这个网络平台,让李学海的供应链服务升级换代,物流生意也由此扩展到电子商务领域。

  多年之后,回头再看自己为了客户所做的那些选择,李学海感叹:“如果当时不做,或许今天我也不会拥有全美数一数二的现代化货仓和物流公司。”

  了解中国,把握最大商机

  交谈中,除了自己悉心经营的行业和打了多年交道的客户,李学海聊得最多的是中国。在他看来,自己的事业成功,与祖籍国的发展息息相关。无论是改革开放初期对于外商的政策优惠,还是国内日益增长的消费能力,或是中国不断提升的国际地位,都让李学海收获了宝贵的商机和立足海外的自信。

  “中国市场有很多机会,可以做很多事情。”现在,李学海把一半的时间都放在中国,回国投资计划得满满当当,而他独特的投资眼光常令人赞叹而钦佩。

  几年前,李学海在天津武清投资建起一座充满意大利风情的佛罗伦萨小镇,将这里打造成为一座大型高端名品折扣中心和休闲文化中心。而他第一次来时,这里只是一块农田,人烟稀少,附近的车站每天只有300多人进出。“当时,从政府领导,到我们的客户,甚至连媒体都认为,在这里建奥特莱斯不可能有生意。”但是,李学海坚持在此选址。如今,营业5年多来,这座集购物、旅游于一体的小镇,已经迎接上千万名游客,仅2015年一年的销售额就超过27亿元。

  “可能是有一些运气吧。”谈及当初为何敢与大家逆势而行,李学海笑道。而真正的原因不只于此。李学海的底气,来自于他对中国的了解:“武清处在京津冀三省的交汇点,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背景下,这里将会发展成为新型的卫星城市,地理位置很好。”

  令人惊讶的是,虽然在美国生活多年,但是说起中国当下的各大发展战略,李学海却了如指掌。他说,任何能够了解中国政策、发展形势的机会,他都不会错过,因为“中国是最大的市场,有最多的机会”,而要想找到真正的商机,既要瞄准市场需求,更要紧随国家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战略。

  最近,李学海又在忙着设计筹划一座以“一带一路”为主题的商场,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进口产品、知名景观融入其中。“‘一带一路’是一个潜力无限的战略,我相信这会是一个非常红火的项目。”李学海充满信心地说。

  如今,在中国积极布局的同时,李学海还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来栽培接班人。而培养下一代对于中国的了解,依然是他最为看重的事。作为美国华人精英组织“百人会”大中华地区的联席主席,李学海积极推动青年领袖计划项目,多次参与组织美国华裔青年来华。“这些年轻人将来可能会成为国外企业的领导者,我希望能够让他们对中国有更多的了解,或许未来他们也会来中国投资。”李学海说。

商业巨子是怎样炼成的(商界传奇)
自主拼搏创造商界传奇(人物链接)
海外华商在美国(历史掌故)
商论语丝
责编:严 瑜 邮箱:guojihw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