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07月28日 星期四

朋友圈捐助渐成常态 合法性与否众说纷纭

圈住爱心别凉了真心(网上中国)

刘 峣 娄翠红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07月28日   第 08 版)

  看到微信朋友圈里的求助信息,你会伸出援手吗?

  如今,在微信朋友圈里时常能看到原创或转发的求助信息。利用网络,一方有难的呼唤往往可以撬动多方支援的爱心接力,帮助受助者渡过难关。然而,由于缺少核实和监督,披着爱心救助外衣的骗局粉墨登场,让不少网友对此类捐助信息敬而远之。

  

  集中爱心放大力量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日前的一项在线调查显示,73.7%受访者的微信朋友圈里有人发布或转发过求助信息,其中48.5%的受访者向这些求助者捐助过。

  事实上,朋友圈救助的成功案例与感人故事俯拾皆是。

  在安徽合肥,34的退伍军人桂叶飞,2010年被确诊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由于病情复发,承担不起高额的化疗费。通过微信朋友圈的众筹扩散,他得到了很多社会爱心人士的帮助。

  在四川成都,45岁的保姆雷万芳,儿子心脏病复发,手术花销巨大。得知消息,她的雇主张姝把相关信息发到了微信群和朋友圈里。不到一天时间,就收到了100多个朋友的捐助。

  在广西南宁,一只流浪母猫在仓库里生了一窝崽,由于惊吓跑了出来,小猫却被关在了仓库里。小动物站的工作人员在微信替母猫发出了一封求助信,很多网友赶往现场守护小猫崽。

  随着“互联网+慈善”的迅猛发展,微博、微信等成为慈善募捐的重要渠道。它们为捐助者和受助者提供了了解和沟通的渠道,更能集中社会爱心的力量,及时完成社会救助,成为传统慈善的有益补充。

  调查显示,39.1%的受访者支持在微信朋友圈里献爱心,其中6.8%的受访者非常支持。41.4%的受访者表示不好说,15.4%的受访者不太支持,4.1%的受访者不支持。

  事实上,除了依靠朋友圈的“口口相传”外,互联网中还生存着不少综合类公益众筹平台,在这些平台上,只要提供项目发起人的身份认证以及诊断证明等相关信息,就可以发布救助项目。

  诈捐屡现合法存疑

  尽管借助朋友圈的救助过程发生了不少感人的故事,但这种募捐方式绝非安全可靠。

  在调查中,62.4%的受访者认为通过微信朋友圈进行求助、筹款的方式容易发生诈捐、骗捐现象,61.7%的受访者担心捐助资金会使用不透明,53.9%的受访者担心善款余额会处置不透明,51.0%的受访者感觉缺乏必要的中间监督环节,45.8%的受访者认为难以保证求助人信息的真实性,37.1%的受访者认为法律规范尚不明确,24.5%的受访者认为受助人资格缺乏评审标准。由此可见,普通网友对微信朋友圈中的求助信息,依旧存疑。

  近年来,利用朋友圈诈骗、诈捐的案件屡次发生。去年,一则“利辛女子因救人被恶狗咬成重伤”新闻引起广泛关注,伤者家属在短时间内通过网络募捐收到善款70余万。但事实的真相是,女子并非救人被咬,而是在男朋友自家的养狗场被狗咬伤。

  日前,江西南昌一男子盗用朋友发布的灾区援助公益照片,并将其发布在朋友圈内进行诈捐,今年1月因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零三个月。

  也有“消息”在朋友圈传播,如“澳大利亚著名华人慈善家计划在中国捐助10万只助听器,请将需要救助的孩子信息发到电子邮件中。”联系方式按照要求发给了对方,助听器没接到,却频频收到一些推销短信和电话,白白将信息告诉了骗子。

  而在众筹平台上,由于发布捐助的程序较为简单,缺乏传统的鉴定过程,因此也时常引发诈骗争议。同样,大多数众筹平台都会收取2%左右的手续费,也让捐助者对资金的流动性产生质疑,对平台的合法性问题意见不一。

  尚无界限期待规范

  朋友圈里的募捐行为到底合不合法?目前来看,针对这一行为尚没有明确的界限。

  对于众筹平台的募捐行为,即将于今年9月1日正式实施的慈善法显示,“慈善组织通过互联网开展募捐的,应当在民政部门统一或者指定的慈善信息平台发布募捐信息,也可以同时在其网站发布募捐信息。”

  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院长王名表示,慈善法没有明确对朋友圈募捐行为进行规定。在朋友圈、微信群里为亲朋好友进行的爱心捐赠活动不叫慈善募捐,这是一种自愿行为,属于赠与性质。

  “在微信朋友圈里发动爱心捐赠活动,不能说这种行为违法,而是说不受慈善法保护。一旦出现问题,那就要靠其他的法律去解决,比如受益人不承认收到捐款,对于捐赠是否发生有合同上的纠纷,那就要靠合同法来解决。如果受益人把捐的钱用在了别的地方,那就要靠刑法、其他的法律去解决。”王名说。

  值得肯定是,在这一问题上,越来越多的网友趋向于理性和客观。根据调查,对于微信朋友圈的个人求助行为,57.4%的受访者建议对求助人进行严格审核和定期检查,56.8%的受访者建议对资金后期使用进行公开,55.8%的受访者希望建立健全第三方监督机制,49.9%的受访者建议建立健全网络举报系统,39.0%的受访者建议政府要加强对正规募捐平台的宣传,31.4%的受访者建议捐助人要学会理性判断。

  有专家表示,朋友圈募捐的偶发性和即时性难免会出现杯水车薪的结果——没有真正帮到求助者。相比民间自发性的救助,慈善机构的救助力量更大,也有着稳定的资金来源。当然,这一切都要建立在及时、透明公开善款的数目及使用的前提下。

网络“打赏”不宜过度开发(云中漫笔)
圈住爱心别凉了真心(网上中国)
海外网直击
新媒体做“俏”传统行业
责编:宋 鹏 邮箱:songpeng@haiwai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