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06月20日 星期一

乡音——心底里最温暖的记忆

刘 菲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06月20日   第 08 版)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因为形象地勾画出游子返乡的情景而流传千古,家喻户晓。

  乡音可以说是人们真正的母语。母亲用乡音唱摇篮曲、教孩子牙牙学语;兄弟姐妹和儿时伙伴以乡音交流、嬉戏玩耍。每个人都是在乡音中启蒙,伴着乡音长大。

  乡音是一条与故乡联系的纽带。长大后,许多人离开家乡求学、工作。若干年后,思维方式变了,行为方式变了,生活习惯变了,饮食习惯变了,也许口音也变了,但唯一不变的是心底里对乡音的那份记忆。乡音如陈年老酒,打开后香醇四溢,令游子陶醉。

  俗话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在漂泊的旅途中同乡相认,凭的就是那熟悉的乡音。远离家乡的人,每当听到乡音,就会生出一种莫名的亲近感,彼此间的距离也瞬间被拉近。生活在海外的华侨华人,不论离故乡多远,都携带着相同的中华文化基因。从宏观上说,汉语是我们的乡音;从微观来看,地域辽阔的中华大地上,那数不清的方言是同村、同县、同省、同市的每个个体的乡音。在华人稀少的地方,汉语就是乡音;在华人较多的地方,乡音也相对细化开来。

  乡音是每个人心底里最温暖的记忆,是我们最能表达情感的载体。凭着乡音或对乡音的温暖记忆,可以找到回家的路,可以找到自己的根。对于乡音,远离故土的海外同胞深有感慨,许多人有话要说:回忆、思念、伤感、巧遇、趣事……本版新设《梦里乡音》栏目,目的就是给广大海外读者提供一个表达和倾诉的平台。

侬也是上海人?(梦里乡音)
乡音——心底里最温暖的记忆
漫步在高加索山旁
国学研究成果走向市场
图片报道
朗诵有魅力 经典永流传
责编:刘 菲 邮箱:haiwaibanli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