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两周年之际,我国第11个文化遗产日当天,舞蹈剧场(用舞蹈、戏剧以及与各类视觉艺术交融的剧场方式)《遇见大运河》走进了国家大剧院。这部艺术作品用舞台剧的形式为观众展示了一场保护文化遗产的传播行动。
中国大运河项目于2014年6月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46个世界遗产。
大运河属于大型线性文化遗产,其范围跨我国的6省(浙江、江苏、山东、河北、河南、安徽)二市(天津市、北京市),包括河道遗产和水利遗产,是独特的活态文化遗产。要将这样一项复杂的文化遗产搬上舞台,并不是一件易事。
该剧创作团队历时3年进行采风和创作,才催生了《遇见大运河》。其最初的创作目的是为“中国大运河”申遗助力。申遗成功后,《遇见大运河》又继续行走了5万公里。从大运河南端的节点城市杭州出发,在两年的时间一路沿大运河进行巡演。最终在2016年文化遗产日(6月11日)到达“中国大运河”的北端终点城市北京。
艺术家们在演出现场动情地表示:在大运河的繁荣时期,南方的粮食,通过漕船,经大运河一路北上,到达北京。舞蹈剧场《遇见大运河》的巡演路线,重现了这一轨迹。它的巡演,也是一场保护文化遗产的实际行动。
该剧由杭州歌剧舞剧院创作。创作团队由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的主创组成。全剧贯穿了两条主线。一条是寻找大运河踪迹的现代人,一条是以“开凿、繁荣、遗忘、又见运河”为脉络的大运河发展史。两条主线交错呈现了对大运河文化遗产命运的思考和判断。通过舞台剧的形式,展现一项世界遗产的历史风貌,《遇见大运河》在国内尚属首次尝试。
截至6月12日,《遇见大运河》在国内共演出了96场,有约14万人次观看了该剧。编导崔巍在《遇见大运河》北京站的发布会上动情地说:“我们用我们的艺术走进了最高的艺术殿堂,我们用我们的行动传播着文化遗产。”
《遇见大运河》中提出的大运河面临的水环境问题,也获得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支持。 “我们也看到人类的经济活动使得水资源非常的短缺。希望能通过更多文化的方式,来引发公众对环境、对水的关注。”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蒋南青博士在《遇见大运河》北京站的发布会上提到。
《遇见大运河》中用了“遗忘”这一幕来表现社会经济发展对大运河环境的影响。其观点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所提倡的相一致。蒋南青表示,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目前也在不断地寻找新的方式,提高公众对于环境保护的认知度。 “歌舞剧又是另外一体现(方式)。用这种高端、高雅的方式来体现环境文化,是一个非常好的结合。”蒋南青在接受采访时说道。《遇见大运河》在北京巡演的两天,联合国九家驻华机构的工作人员会到场观看,以表示对《遇见大运河》的支持。
同时,由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发起的“中国大运河公益行动”,也随着《遇见大运河》北京巡演正式启动。
北京远不是结束。明年,《遇见大运河》还将远赴法国,登上中法文化节的舞台,向世界传播中国的文化遗产。
相信未来,将会有更多人投入到文化遗产的保护行动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