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山东省德州市北部的中国大运河南运河段,位于“NY-01 ”遗产区内。
从空中看去,几经兴废的河道,规模仍然清晰可辨;刻意修建为弯曲的形状以减缓流速的工程智慧一目了然;村落与田野仍然紧紧环绕着大运河,最重要的农忙时刻正在到来。
跨越了南北,跨越了不同的四季。大运河将农耕和游牧两种不同的文明区域紧紧抓在了一起,阐释了超级稳定的农业社会体系;并继续清晰地表现了工业文明出现之后的衰落与更新演变。其表现出的遗产地精神,如同季风气候一样,深深地浸入了辽阔的大陆。
阳光洒下来,日复一日。
原野由碧绿转为金黄,河道则由枯黄渐变为墨绿。
这是北方的大地。丰收的季节到来了。
从空中望去,大运河是难以忽略的风貌构成。
国道104线上引人瞩目的庞然大物,是不断北上、追逐夏收的收割机群。从五月的南方开始,一路轰鸣的景象延续至七月,行程直至京北的山脚。一年一度的收获,决定了我们的祖先选择安居还是迁徙;决定了剩下的时光是愈加慵懒,还是厉兵秣马,不惜远行。
大部分的迁徙线路,都指向大河的南端。江南与浙东山前平原的景色几乎全年长青,田间可达两年三熟甚至一年两熟。迁徙导致了战争;胜者谋求更大的疆域,推进广泛的融合,也孕育了帝国的形成。帝国又需要巨量的支撑——那种丰收的反差,是大运河不竭的活力源泉。
于是,大运河就用2500年的时间,慢慢融进了人们的生活。它甚至被视为大自然的一部分,是生活方式的基础。当年的漕运,今日的收割机群;地上的船队,天上北归的候鸟,都固执地沿着大运河年复一年地重复同样的过程。大运河的京杭运河沿线,恰与候鸟北归线路重合。打开地图,你一眼就可以看出:是大运河沿线的湖泊——高邮、宝应、洪泽、骆马、微山、独山、昭阳、南阳、东平、北运河洼地……这些南北线性分布的人工化水柜,在为候鸟提供沿途几乎唯一的栖息地。
如果,我们把这2500年的时光,想象化为艺术的舞台场景,那一幕幕多彩画面和灵动鲜活的舞蹈,都应该怎样构成和表现?
今天,无论你用哪种方式在亚欧大陆的东部旅行,都可能穿越大运河文化遗产地;无论与哪个人提起,都会发现他生命中的某一段可能与大运河相关。但是,人们不是唱着歌去开凿大运河的。雨热同季的季风,带来万物生长的良机,也带来瞬息万变的泛滥;从西部高原奔腾而来的大河,挟裹富含营养的黄土,也反复抬高、阻断、冲击人工的运输河道。人、水、泥土——更准确地说是泥沙,影响了人们对大河命运的思考,也构成了艺术家对文化遗产价值的真实、完整提取。(图一)
理解大运河其实就是这么简单:它把不同地理环境之间的反差、不同文明生活方式间的融合、不同民族间的利益表达,甚至人们对文化遗产的漠视与惊奇,都哲学化地浓缩为人与水之间的持久纠缠。我们仍然可以想象:在美轮美奂的舞剧场景中,如果将男女主角,分别代表“人”和“水”;将大运河的历史,化作人与自然的舞动与凝望,那还有怎样的艺术展现形式,能够表达得比这更恰当、更真实、更准确呢?(图二)
然而,舞动与凝望,是有着浪漫,有着爱恨情仇的。猜忌、误解、携手、冷漠、回报、缠绵、焦虑、爱与坚持……贯穿了大运河价值生长的全过程,朝朝代代都在真实地发生。从本质上说,大运河是一项以改变自然为目的的工程遗产。舞台上的爱人,常常首先是实际功能中的敌人。这就意味着它会不断地去“干扰”,又会不断地被“抛弃”。
从2005年开始的10年间,当代社会对大运河文化遗产的关注和情感表达,进入到了前所未有的阶段。艺术家们受到持续的激励,反复被身边涌动的情愫所感染;描写大运河的艺术创作呼之欲出。他们希望自己的作品是恰好的提取,是感动社会的展现,更是一种艺术的独特表达。这个时期出现的舞蹈剧场《遇见大运河》,完整显示了中国人对大运河的感情和对文化遗产的认知水平。全剧用最好的段落、最复杂的艺术手段,还有激情与技巧,描绘了今日人们对水和文化遗产命运的思考。伴随着焦躁纷乱的旋律,观众们眼见着衣衫褴褛的女主角踉跄着匍匐在没有任何表情、甚至看不到面目的“社会”队列间,由此对“干扰”和“抛弃”,表达出极大的同情和焦虑,不由自主地心生共鸣。这也是每次演出时全剧获得观众最密集掌声的情节。(图三)
但是,如果我们的表达更贴近一点真实,如果我们有机会重新展现的话,那还有更多的掌声没有到来。大运河上更真的事实是:大自然对于无知、过度和抛弃,是会报复的;而且来自于水——比如黄河——的怨恨,是充满暴躁甚至邪恶的。或者说,舞台上代表一滴水的女主角,是不会轻易地原谅男主角的。我们还是在用错位的怜悯去看待自然,看待水。其实反而是水在拯救我们、延续我们。
以此延伸,当我们感受舞台上人、水、泥土在历史的时空中穿梭时,会情不自禁地产生更多的联想:为什么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会“这样”而不是“那样”去修建大运河?他和她,是如何相互理解和彼此适应的,又为什么能做到呢?大运河使用得如此悠久,为什么却未能率先出现工业文明的技艺和曙光?这是大运河最令人着迷的所在,也是最难以发现的爱情基因。我们称之为大运河独特的“遗产地精神”。
终会有一天,艺术家们的表达,能够远远逾越文字蕴含的动力,将大运河代表的人类的智慧展现给更广阔的世界,更久远地影响我们的后人。意料之中而又超越了所有的盼望,这是文化遗产传播的使命,也是艺术独有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