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05月03日 星期二

知否?知否?我姓“木昜杨”(汉字故事)

杨立新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05月03日   第 10 版)

  图一

  图二

  开栏的话

  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是世界上最优美的文字,凝聚了中华文化的精神,是中华文明的一大标志。本版从今日起开设“汉字故事”专栏,讲述汉字背后的文化密码和演变故事。这些故事,与现实中汉字的应用紧密相连,也有助于我们理解汉字的文化内涵,规范地使用汉字。

  让我们一起踏上汉字的寻根之旅。

            

  本人姓杨。从识字起,小学老师就告诉我:你姓“木易杨”。

  此后我一直深信不疑,当别人问起“贵姓”时,我就以此作答,对方也不以为怪。直至上大学时,才知道自己足足被骗了10余年!

  那是在古代汉语课上,老师告诉我们,繁体字“楊”的右边为“昜”,读yáng。原来“杨(楊)”为形声字,“木”为形旁,“昜”为声旁,不能拆分为“木+易”。

  岂止我呢,相信许多人包括一些杨姓公民还都蒙在鼓里。“木易杨”的始作俑者,可能出自京剧《四郎探母》。《四郎探母》讲的是北宋杨家将的故事,四郎杨延辉在金沙滩一战被俘后隐姓埋名,“将杨字拆木易匹配良缘”(京剧《四郎探母》唱词),辽国萧太后以铁镜公主招他为婿,称为“木易驸马”。

  无独有偶,在金庸的《射雕英雄传》第九回,杨康的父亲杨铁心,在金兵劫虏后大难不死,遂隐姓埋名,化名为“穆易”。文中称:“他不敢再用杨铁心之名,把‘杨’字拆开,改‘木’为‘穆’,变名穆易。”看来,文史大家金庸千虑一失,在这里也出现了不应有的纰漏。

  为了弄清“杨”字,我们首先要区分“易”和“昜”,在字源上对它们进行一番探析。

  “易”的字形演变:(见图一)

  关于“易”,《说文解字》释为:“ 蜥易,蝘蜓,守宫也,象形。《秘书》说曰:日月为易,象侌昜也。一曰从勿。凡易之属皆从易。(羊益切)”许慎认为,“易”是蜥蜴形体的象形;《秘书》一书则认为“日月为易”,为会意字。

  “昜”的字形演变:(见图二)

  关于“昜”,《说文解字》释为:“开也。从日、一、勿。一曰飞扬。一曰长也。一曰强者众貌。(与章切)”唐颜师古注曰:“昜,古阳字。”清段玉裁注曰:“昜,此阴阳正字也。阴阳行而侌昜废矣”。

  可见,“昜”是“日、一、勿”组成的会意字,为阳(陽)的古字。看来,“昜”和“易”,虽然仅差日下一横,却是音、义完全不同的两个字。由古到今,都不能相混使用。

  我们再回到“杨”字。关于“杨(楊)”,《说文解字》释为:“木也。从木,昜声。(与章切)”

  由《说文解字》我们知道,“杨”是从木、昜声的形声字。从反切音(见链接)可知,“杨”“昜”二字均为“与章切”,可见“杨”从“昜”得声当无疑义;而“易”为“羊益切”,与“昜”“杨”二字声韵均隔。因此,关于“杨”姓,正确的说法应是:木昜杨。

       

  链接

  反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字注音方法。其基本规则是用两个汉字相拼给一个字注音,切上字取声母,切下字取韵母和声调。如“杨”的读音,可以取“与”字的声母“y”,和“章”字的韵母“ang”拼合而成,使用反切法注音就是“与章切”。

知否?知否?我姓“木昜杨”(汉字故事)
中华文明的原生性和可信性
井陉于家村:能工巧匠书写石头文章(中国最美古村)
责编:赖 睿 邮箱:lairuismile@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