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问过很多足球迷,你踢球吗?很多人都摇头。不但是足球,很多人对于运动的态度也差不多:爱看不爱动,或者懒得动。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有人可能会说“工作压力大,没时间”,这只是现实的客观原因。从更为深入的文化背景考量,这和我国数千年的传统文化中运动文化的缺失有关。
乍看起来,古代中国并不缺乏健身手段与方法,比如气功、五禽戏、太极拳、跳绳、荡秋千等,但这些项目多出自民间,一些项目的练习还带有一定的隐秘性和年龄特征,主流文化很多时候过于强调理学思想,忽略了身体运动之于民族文化本身的意义。
这方面的例子很多。例如《史记》《战国策》等史书中记载的胡服骑射,当时就受到王公贵族的抵制,赵武灵王的强力决绝更像是一个特例。例如,古代流行千年并以之为时尚的女人裹足,很多封建文人甚至对此产生病态审美,实际也是一种否定身体运动天性的文化态度。
清朝末期,“东亚病夫”论让很多有识之士意识到身体运动缺失的危害,但依然是站在国家民族高度强调国人需要身体运动。新中国建立后,我们以国家推广的形式开展全民健身运动,街头巷尾的健身器材多了起来,很多人也有了健身习惯,但正如有学者所说:“许多人穿着皮鞋、西裤、牛仔服在那大汗淋漓地锻炼,这本身就说明运动理念和观念有问题”。
每年各地发布的全民健身报告中,学生体质下滑、成年人锻炼效果不明显等十分突出。
之所以如此,原因在于这只是听从式的、国家使命式的运动,是被动的运动。进入现代社会后,人们对于以奥林匹克为代表的运动的竞技性过于关注,逐渐掩盖了运动的游戏性。如今不断更新的中小学生体育运动大纲和全民健身计划,很多时候也只是对身体运动做出评价,并没有对运动文化本身,对运动带给人的心理塑造和全面发展的作用做全面阐释和恰当引导。
什么是运动文化呢?简单地说,它是以身体活动为特征的文化。但是,作为一种文化,就其本质而言,它是人优化自身生命存在的一种意向。如果按照荷兰文化史学家赫伊津哈在其《游戏的人》一书中的说法,这种意向其实指向原初人类的游戏并从中获得乐趣的本能。
可喜的是,如今快乐理念开始融入到一些运动项目中,我们发现需要寻找游戏的本能。那么,如何发展更多的以快乐体育为特征的运动,如何寻求一种游戏境界,如何进行自上而下的系统而持续的引导,这些都是如今面临的问题。
怎么解决这些问题,考验着全社会的智慧。但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要让人们自觉自愿地参与,并从中获得快乐。因为这是运动文化人文性的体现,更是对运动文化乃至人生的认识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必经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