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04月29日 星期五

北上不全为“保底” 免试之外惊喜多

港生内地上大学收获别样体验

本报记者 张 盼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04月29日   第 03 版)

  2016年香港中学文凭考试眼下正紧锣密鼓地进行。打开香港考试及评核局官网,考生会发现在例行发布的考试须知外,还有84所内地高校接受文凭考试毕业生报读申请的详细信息。这意味着香港中学毕业生可通过中学文凭考试成绩实现“一箭双雕”,既可以此投报香港当地大学,又可依照相关录取标准免试就读内地高校。

  2012年内地高校免试招收港生计划推出以来,参与计划的内地高校由63所增至84所,其中不乏“985”、“211”高校,也有省属重点高校,院校及专业选择日趋多元化。4年间,共有上万名考生报考,人数增长稳定,其中5000余名港生获得录取。

  通过免试就读进入内地高校的港生,如何看待自己在两地间的选择?他们拥有怎样的就读体验,关于未来又有哪些打算?在首届免试生毕业前夕,记者采访了多名来内地就读的港生。

  免笔试只面试  看重学生素质

  根据香港教育局资料,当前香港学生入读内地高校本科,主要有3种途径:内地部分高校免试招收港生、港澳台侨联招考试、院校独立招生。其中“免试招生计划”依据港生香港中学文凭考试成绩择优录取,无须额外参加内地联招考试。招生高校自行决定是否对考生进行面试。其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三所高校,另参与院校独立招生类中的“校长推荐计划”,供香港中学长期表现突出的学生提早“入场选座”,名额相对有限。

  “在内地长大、读书的香港同学,主要通过港澳台侨联招考试就读内地高校。在香港本地长大的同学,基本不选择这条路,而是通过‘免试招生计划’或‘校长推荐计划’去内地读书。”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大二港生黄乐妍为记者介绍各种考试的适用群体。她高二时曾来京短暂交流,此后确定来内地就读。“我当时打算先通过‘校长推荐计划’尝试,如果不行,再通过之后的‘免试招生计划’来内地,好在第一次就成功了。”

  “‘免试’包含‘免试招生计划’和‘校长推荐计划’两种,它们都不需要笔试,只用参加面试。”由“校长推荐计划’进入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的大一港生陈景轩,高三前的暑假在清华大学经历面试后,同年11月便已确定被录取。

  “面试强调学生的个人素质和全面发展,涉及专业知识的内容比较有限。”通过“免试招生计划”入读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大四港生李晓惠回忆道。无论“免试招生计划”,还是“校长推荐计划”,面试都是如此。

  两地高校取舍  并非全为“保底”

  不少通过“免试招生计划”被内地大学录取的港生,同时拥有香港当地高校的入读机会。港生在两地高校取舍间,为何最终选择前往内地?受访港生中,有人看中内地整体发展环境,有人认为内地相关专业更具优势,也有人坦承入读的内地高校不够理想,只是“保底”选项,并笑称研究生期间争取回港就读更好的学校,从而实现“洗底”。

  “在通过免试就读被内地大学录取后,还有机会调整香港高校的志愿,如果合理填报,被香港理想高校录取的几率也较高。”李晓惠说,有些香港学生根据志愿填报技巧,会将内地高校视作“保底”选项。“但也有不少人像我一样,将内地求学作为开拓视野的途径。‘保底’的考虑会有,但最终选择来内地的未必如此,有些可能放弃了香港更好的学校或专业。”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大二港生洪逸曦通过“校长推荐计划”被录取,但香港大学计量金融专业同样在向他招手。在两地的相似专业间,内地的发展潜力最终征服了他。

  而被港大文学院录取的高雪,在港大教室内坐了两周后选择退学,转赴被同时录取的中国政法大学,开始学习国际政治专业。“港大无论学习气氛还是同学方面都很好,我转向中国政法大学是出于个人和专业兴趣。要领会外交的理念并亲身参与相关实践,最理想的地方当然是在首都北京。”

  黄乐妍说,因为部分香港学生对内地了解不深,所以过来就读并非主流选择。有些学校对免试就读项目和内地情况也不够了解,现阶段尚未特别去推广。

  数学课太过高深  政治课带来提升

  在内地就读的港生眼中,两地大学生活有着怎样的不同?受访港生首先提到内地学生的勤奋。李晓惠说,香港高校中不大可能见到那么多学生自习到深夜,或者图书馆爆满的情况,除非在考试季,而这在内地有些高校却很寻常。

  在陈景轩看来,两地在课程设计上也存在差别。谈到高校中让许多人头疼的数学科目,陈景轩说,香港中学的数学课程比较简单,接不上内地高校的进度,所以学得比较辛苦。

  李晓惠说,香港有两种中学,分别为英文和中文授课中学。排名靠前的中学大多使用英文教学,除了中国语文、中国历史等中文相关科目,其他所有内容(含体育课)都以英文教授。“我在香港中学的数学课是用英文教的,内地教材却是中文版,上面的名词和概念一时间很难看懂。本来数学水平就不及内地学生,这下更加犯难。”

  港生在内地高校就读,有些可申请政治课和军训免修,但也有人主动选择。“虽然可以免修,但我基本上都修了。”陈景轩说,“我上学期学了《思想道德基础与法律修养》,这学期学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对课程内容比较能接受,教课的老师也是非常开明的。”

  李晓惠所在学校政治是必修课,在学习过程中,她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度有所提升。“教我的老师注重理论性和逻辑,会讲述马克思主义原来是什么样,中国化的发展又如何,对中国的作用体现在哪里。说得非常客观。这在香港是无法接触到的,给我带来很大的提升。”她补充道,“我有香港朋友参加可以免修的军训,对方说不然你来这边干什么呢,体验嘛。”

  “香港比较强调个人,内地更重视集体。”采访中不少港生有着类似观察。“内地高校采取班级制度,也会以此为单位组织很多活动。但在香港可能只是以院系和专业为单位,凝聚力相对来说不及内地强。”洪逸曦说。

  人脉多在内地  发展机遇渐丰

  眼下第一届免试就读内地高校的港生即将毕业,留在内地还是回港发展,成为他们必须面对的问题。李晓惠说,港生在内地使用港澳通行证,如果留下来工作,需要单位人事部门帮忙再办就业证,有些单位可能会觉得手续繁琐,不太倾向于招录港生。

  “内地市场和发展空间都很大,大学四年的人脉也在这儿,我还是想尝试在内地工作。” 李晓惠表达了进入百度、阿里巴巴等互联网公司的意愿,“大国崛起应该是通过一些领域的突破创新来实现,互联网行业正承载着这个大方向,我对此很感兴趣,希望自己能参与其中。”

  “对于法学或医学等专业性较强的学科,在两地就业对接上略有不便。比如我学习内地法律系统的课程,参加内地司法考试,但不能直接去香港律所工作,因为两地法律体系不同,要先考取香港的法学专业证书(PCLL)。在内地学医,也需要回港参加执业考试。”复旦大学法学院大三港生罗任君说。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大二港生区成辉打算本科毕业后回港工作。“内地中医专业本科在校读书要5年,再加上之后的医师规范化培训,至少要10年才能取得执业资格,薪水不过三四千元人民币。但在香港起薪就有两三万元港币,而且培训期不用那么久。”

  罗任君说,香港中国企业协会近年来推广中资机构对港生的实习和招聘活动,工商银行等很多企业都在其中。无论内地的港资企业,或是驻港中资企业,港生都能在两地间找到职业发展平台。

  中山大学市场营销专业大二港生陈德林说,不少机构和团体都在积极推动港生内地实习、就业和创业,相信未来会帮助更多香港学生了解并走进内地。

港生内地上大学收获别样体验
岛内绿营为何噤声(看台絮语)
当代昆曲《春江花月夜》台北首演
梅葆玖的两岸情缘
责编:吴亚明 张 盼 邮箱:gtbhwb@peopl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