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04月13日 星期三

文字是民族的根

伦立飞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04月13日   第 11 版)

  文字的出现及其发展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有鉴于此,2014年初,文化部非遗司与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共同启动了“我们的文字——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文字书写与传播”专题资源库项目,对与我国各民族文字相关的非物质遗产进行影像史料和传承人口述史料建设,并于年底举办同名大型展览。《我们的文字》在此基础上结集而成。

  《我们的文字》(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国记忆项目中心编著)首先梳理了文字发明的历史:原始文字时期、古典文字时期和字母文字时期。值得注意的是,汉字是世界上唯一还在使用的古典文字。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圣文字和玛雅文字,都已经在历史中消散。汉字为什么能流传下来,且广泛传播,对亚洲文明乃至世界文明带来深远影响?

  传说仓颉造字,第一个是“人”字。仓颉苦思如何表达,偶遇蹄印而不辨,有途经猎人说:“我想这应该是貔貅的足迹,因为任何野兽的蹄印都有其特征,只要抓住特征就能分辨。”仓颉醍醐灌顶,做“人”字——所有四肢动物,只有人能直立行走并用双手劳作。大部分的汉字,都是在“抓住特征”的核心概念指导下创造出来的,一个汉字,就是一幅活泼生动的简笔画。就算隔着遥远的时间和空间,汉字生命力仍然新鲜强劲,让人一眼恍然,心领神会。科学实验证明,即使是患“阅读障碍症”的美国儿童,也能很好地理解和记忆汉字。

  从汉字的起源可以看出,它是模拟自然形象而造出的,即使简化了依旧包涵大量的信息。西方的文字,以英语为例,“人”是human,是以音符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它可以以数量极少的符号来表示无穷的声音组合,但每个单词本身却无法直观地表达意义。最早的汉字以象形和会意为主,后来还发展出形声、指事、转注和假借,合称为“六书”。每个汉字都是一个有完整含意之象。每个汉字的出现,都仿佛是一个令人遐思不尽的艺术品的创造过程。这也造就了中国思维和西方思维的根本区别。不同于西方的抽象、科学、逻辑和系统性,中国人总是更感性,更讲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典型的表现,可以书法为例。唐代李阳冰论书法之道:“于天地山川,得方面流峙之形;于日月星辰,得经纬昭回之度;于云霞草木,得霏布滋蔓之容;于衣冠文物,得揖让周旋之体;于鱼虫禽兽,得屈伸飞动之理……”它充分表明,中国人善于化自然万物于自身。中国诗托物言志歌以咏情的意境、中国画水墨丹青留白空间的意韵、中国建筑山水风光融为一体的氛围、中国音乐婉转悠扬欲说还休的旋律……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把汉字体系看做一棵大树,它根植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肥沃土壤,奔涌在这棵大树血脉之中的,是中国人得天地之造化,沐穹苍之熹微的哲学思想,而这棵参天大树的枝干、叶片与累累果实,便是中国的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小说散曲、茶艺花道、民谚俗语,甚至包括我们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人际交往、家庭伦理等等。

  从文字中生根发芽的中华文明,再一次通过该书,向世人展示了它无与伦比的魅力。

拥有的何止学问与情怀(名人书房)
让书找到自己的朋友
文字是民族的根
日本二战遗孤自述在中国岁月
《红楼梦》的两个好处(品味古籍)
责编:张稚丹 邮箱:zzd_1106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