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03月24日 星期四

“下南洋”:

晚清中国人走向世界的艰辛历史(历史掌故)

刘 平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03月24日   第 12 版)

  图为早期“下南洋”的劳工。
  来源:星洲日报

  南洋包括今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11国。在中国文献中,这一地区先后被称为“南海”、“西南海”、“东西洋”,清代泛称“南洋”,后沿用至20世纪中期。

  近代出现“下南洋”移民浪潮,有深刻的历史原因。17世纪以降,西方殖民势力开始进入远东地区,荷兰、西班牙、葡萄牙、英国等国家先后在东南亚开辟商埠,将远东地区纳入世界殖民贸易体系。这些国家开始把眼光投向人口众多的中国,颁布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华人前往东南亚。就国内而言,闽粤自古以来便是海上贸易、对外移民活跃的地区。鸦片战争前,“下南洋”的华人以经商谋生者居多,当时东南亚华人已有150万之多。

  晚清时期,清政府被迫签订种种不平等条约,包括允许西方在东南沿海招募华工,因为应募者要订立契约,名为“契约华工”,俗称“卖猪仔”、“当苦力”。此后,“下南洋”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其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出现以华人劳工为主体的海外移民潮,即苦力贸易阶段。当时,洋行、公所通过雇佣“客头”(猪仔头),将贫民诱至“猪仔馆”,签订契约,以出国后的工资为抵押,换取出洋旅费。数十年间,仅东南亚地区就有大约200万华工前往。

  第二阶段是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50年代初,是“下南洋”的高峰时期。仅1922年-1939年间,从厦门等港口出洋的移民就超过500万。新中国成立后,持续数百年的“下南洋”移民潮基本停止。

  “下南洋”自明代中叶开始,在20世纪50年代戛然而止,持续近300年。

  (来源:北京日报) 

编者按
朱鼎健:爱国爱港(商界传奇)
奉回馈社会为圭臬(人物链接)
商论语丝
晚清中国人走向世界的艰辛历史(历史掌故)
湖南侨商会签署180亿元授信协议(商机商讯)
责编:严 瑜 邮箱:guojihw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