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偷人人喊打,这是毫无疑问的。可有时事情并不那么简单,比如弟弟为了给哥哥交大学学费而偷钱,哥哥却为了减轻弟弟的罪责,帮助警察把弟弟送进监狱——这是《三联生活周刊》2000年报道过的真实案例。何怀宏在《伦理学是什么》里,便用这个发人深省的案例,将读者引入伦理学的魔方中。
何怀宏是北京大学哲学系的教授。人人知道哲学是动脑子的事,所以有“哲思”一词;而说到伦理学,大多人便觉得是“君臣父子”那套压人的教条,令人反感。可实际上,伦理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学的不是行为准则,而是思考方式,与修身学不可同日而语。正如民国教育家蔡元培在《中国伦理学史》中所说:“盖伦理学者,知识之径途;而修身书者,则行为之标准。”
蔡元培的《中国伦理学史》写于1937年,为中国伦理学的开山之作,而那时中国伦理学尚未受西方影响。蔡先生将中国伦理学史划分为先秦、汉唐、宋明理学三个时代,论及孔子、孟子、董仲舒、王阳明等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当然,古代尚无专门的“伦理学家”一说,蔡先生只是挑出这些思想家著作中涉及伦理的部分择而述之。而这些思想家的学说,涉及政治、军事、教育、美学诸多方面,所以蔡先生说,伦理学是“我国唯一发达之学术矣”。
伦理学的研究对象是道德。但是它不会要求你什么情况下应该做什么,只会告诉你怎么去思考。
何怀宏举了一个海难时的道德选择案例说明这个问题。按照生存可能性原则,就要保留最具生命力的人,放弃老弱病残(《少年派》的原型理查德·帕克因此被另外三名成年船员杀掉);按照自我优先原则,首先就要考虑自己,这就不会有自我牺牲;按照最大功利或快乐原则,则要选择那些会对未来社会贡献最大的成功人士,舍弃贫弱;按照德性原则,就要救好人舍坏人;还有一种妇女儿童优先的人道主义原则,泰坦尼克号就是那么做的。
所以伦理学其实是让人学会理性思考人生中的道德选择,尤其是当道德与法律、经济、宗教等发生冲突时,它可以让你冷静下来,理清思路,从而做出恰当的选择。
何怀宏认为,当今社会丢失了传统的伦理精神,对美德、尊严和高雅风格不但不再尊崇,反而采取各种戏谑态度。想想网络上流行的各种粗俗语言和惊人之语,似乎确实如此。
人类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更新自己的思考方式,伦理学的眼光也更广、更深。现代伦理学不仅包括生态伦理(研究人与自然、与动物的伦理关系),还有一个新的关注点是全球伦理,它传达的是一种人类互相依存的和平信念。
何宏怀相信,当我们了解了这些,我们就会为此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