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位于北京天桥附近的北京自然博物馆内人潮涌动,多样有趣的展览不仅让孩子们欢呼雀跃,也让带孩子来的家长叹为观止、赞叹不已。记者在博物馆的门口看到,取票口的购票队伍已经快排到人行道上了。居住在北京的孙女士告诉记者:“假期带孩子过来,有意思,也能学到东西。”
“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 ”
在无脊椎动物展厅,记者发现一位年轻的蓝眼、高鼻梁外国人在向一群孩子讲解海洋生物知识。我们从其同队的一位女老师那里了解到,这是冬季夏令营活动的一部分,外国人是国际学校的生物老师。
为了更好地向公众展示珍贵的标本,自然博物馆的基本陈列以生物进化为主线,展示了生物多样性以及与环境的关系,构筑起一个地球上生命发生发展的全景图。
算上负一层,北京自然博物馆总共有4层,分别设有古爬行动物展厅、动物展厅、古哺乳动物展厅、无脊椎动物展厅和生命的起源展厅等。这些展厅的展品囊括了从太古代直到现代的动植物化石、标本。畅游其中,生物漫长而神秘的进化在这里得到显现,自然的波澜壮阔的历史如在眼前。
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10月22日,《人之由来》展览开幕。《人之由来》展览是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多年从事古人类学研究的老专家周国兴教授指导下完成的,在内容上增加了近年来古人类学最新发现和最新研究成果,许多新的标本也在展览中亮相。展览主要从观众所关心的“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 ”两个问题来设计展览内容。
此展览标本数量约为160余件,包括用以说明人类在自然界中位置的现生动物标本、距今一两千万年以前的人类可能的祖先——古猿代表、从地猿到现代人历经 700万年间曾出现过的各个阶段的人类代表以及他们所制作的石器和所创造的文化艺术等。在此展览中,许多著名的古人类化石将与观众见面,其中包括保存下来的、极为罕见的生活在距今320万年前的“露西”、160万年前的“纳里奥托姆男孩儿”和6万年前的“尼安德特人”骨架。
青少年科普学习的“天堂”
北京自然博物馆曾先后被中央宣传部和北京市政府命名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和“北京市科普教育、研发、传媒基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组委会命名为“科学与和平教育基地”,2008年被国家文物局评定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这里向来不是一个枯燥的说教场所,而是根据青少年心理特点开辟的互动式探索自然奥秘的科普教育活动场所,吸引了无数热爱自然的青少年朋友。“动物—人类的朋友”“恐龙公园”等,让孩子们在欢乐轻松的氛围中,了解自然,热爱科学。
在恐龙公园里,观众可以看到摇头摆尾的模型恐龙。它们体型巨大,长长的尾巴左右扫动,红色眼珠前的眼皮上下掀动,栩栩如生,观众仿佛回到了遥远的恐龙时代,感受着它们的威武霸气。而多媒体电脑又可以让观众欣赏到恐龙的原始埋藏状态,并通过“化石搜寻器”来体味古生物学家挖掘恐龙化石的艰辛和乐趣,从模拟地层演示中体会到地球沧海桑田式的重大地质变化过程。
2007年7月向公众推出的《植物世界》就通过这种方式为观众展示了一个欣赏植物、认识植物的精彩世界,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植物的魅力。
让公众体验物有所值
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前身是成立于1951年4月的中央自然博物馆筹备处,1962年正式命名为北京自然博物馆。
北京自然博物馆科普教育部以展览、研究成果为基础,设计形式各样的教育活动,以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方式,提供有关自然科学知识,促进公众开展博物馆学习与休闲。
除了展厅解说、实验乐翻天、科普小课堂等常设活动之外,节假日及寒暑假会特别策划推出特色讲解、夏令营、博物馆之夜、话剧演出等科教活动,同时还开展针对不同公众需求的科学大讲堂、社会大课堂等科学讲座,探索角常年开展特别设计的书吧、做做吧等活动,鼓励少年儿童动手动脑,培养对自然科学的兴趣。科普教育部还为学校开展校外教育提供丰富教学资源,通过教学资源包、学习单、教具箱等,为辅助学校开展科学教育、到馆参观、科学素质培养提供资源共享服务。
此外,展览还设计了许多互动参与项目,观众可通过各种趣味游戏,潜移默化地了解更多动物知识以及动物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做出的贡献,如人类的衣食住行、 建筑仿生、文化创意、宗教信仰等,无不彰显了动物与人类的依存关系。展览的主旨无疑是提示人们懂得“善待动物就是善待人类自己”,爱护和保护动物是人类责无旁贷的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