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多年来,唱衰中国的声音几乎不曾消停,但总被证伪。以至于有些外媒都看不下去了,比如《爱尔兰时报》曾发表题为《中国繁忙城市鲜有经济放缓的迹象》文章。文章称,对中国经济进行全景式的良好解读始终是一项困难的任务,尤其是佩戴的眼镜碰巧不是玫瑰色款式的时候。近35年来,对中国经济前景持悲观态度的人全都错了。
近期,西方媒体唱衰中国经济的老调重弹。这些论调的一大缺陷在于,都过度夸大和渲染一些暂时性问题,按照自己的主观臆想来预测中国即将发生危机:中国经济硬着陆,社会不稳定随之而来,中国出现崩溃,等等——这几乎已经成为唱衰中国的固定模式。
面对非议,中国有定力、有自信。中国了解自己的过去、现在及未来方向。历史上,比如1998年、比如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形势比现在要困难得多,但也并没难倒中国。
当前,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现状需要放在中国主动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背景下来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年均9.8%左右的增长率,持续时间长达30余年。这无论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还是与中国改革开放前相比,都是绝无仅有的。然而,随着国际经济环境变化以及中国经济体量增大、国内环境资源供给约束趋紧,中国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既不可能,也没必要。在这种情况下,采取措施使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就成了当前乃至今后较长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选择。把中国经济的主动降速作为唱衰中国的主要理由,实在是牵强附会,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2015年的经济数据显示,在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速放缓、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加剧背景下,中国经济实现了6.9%的增长,同时实现比较充分的就业,居民收入和储蓄增长均高于经济增速,环境持续得到改善,经济结构更优化;最终消费对GDP的贡献率达60%以上,需求结构持续改善;恩格尔系数从2014年的31%进一步下降到2015年的30.6%,居民消费结构也在升级。这表示,中国经济“含金量”在提升,正在向中高端水平迈进。从历史长河来看,中国经济已站上新起点,中国发展正迈向新高度。
毋庸置疑,中国经济当前确实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和问题,但这些风险都在可控范围,这些问题都有办法解决。面对国际经济下行压力以及国内的深层次矛盾,中国既坚定信心又正视困难,将综合施策,运用好中国经济的巨大潜力、韧性和回旋余地。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结构性改革,尤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完全有能力保持经济持续平稳发展。
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展望未来,中国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改变,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改变,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改变,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也没有改变。未来,中国经济仍是世界经济的“动力源”和“压舱石”。
风物长宜放眼量。唱衰、做空中国者,注定将再一次成为笑柄。
(作者为本报特约评论员,同济大学财经研究所所长、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