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彩葡萄纹杯
2014年4月,一只明成化斗彩鸡缸杯以2.81亿港元的天价被上海一位收藏家拍得,刷新了中国瓷器世界拍卖纪录,引发热议与争论。这件天价瓷的几个关键词是成化、斗彩、鸡缸杯。
斗彩创烧于成化年间(一说萌于宣德,而臻于成化),先以青花勾勒,在高温下第一次烧制;再以红、黄、绿、紫等彩料填色,低温二次烧制;釉下青花与釉上诸彩争芳斗艳,故而得名。
成化是明宪宗朱见深的年号。成化瓷器无大器,多为俊雅秀美的掌中把玩之物。成化斗彩胎体轻薄,釉质莹润如脂,色彩淡雅,艳而不躁;整体风格轻盈秀丽,恬淡雅致,精巧可人,玩赏性大于实用性。加之纯正的皇家血统,存世稀少,成化斗彩被历代藏家追捧。在首博的珍藏中,也有一对成化斗彩杯,不过不是鸡缸杯,而是葡萄杯。
这对斗彩葡萄纹杯,撇口、深腹、圈足,足内为青花双方框“大明成化年制”6字双行楷书款。于北京市新街口外小西天黑舍里氏墓出土。胎质细腻,薄透如纸,釉色光润,色彩鲜艳,制作精致。其轻盈小巧的造型,丰富的色彩,章法别致的纹样,清新舒畅的内容,反映出成化斗彩瓷在造型、绘画、色彩等方面高超的工艺水平及鲜明的时代特征。
克盉、克罍
2015年,是北京建城的3060年。而北京的城市源头在房山琉璃河镇的西周古燕都。
1986年,在房山琉璃河西周燕都遗址发现了第1193号大墓,考古人员判断此墓应是“地位显赫的一代燕侯之墓”。众多随葬品中,最引人注意的是克盉与克罍。
盉(读hé)与罍(读léi)都是青铜酒器。盉,一般前有长流,后有鋬和盖。1193号大墓中出土的克盉,圜顶盖,盖顶正中置半环形钮,盖沿处置一半环钮,上有环链与鋬相连。侈口、方唇、直颈,前有管状流,后有兽首鋬,鼓腹、分裆,下接四圆柱足。盖钮两端各有一对凸目和角组成的兽面,盖沿及颈部均饰以云雷纹为地的四组长尾凤鸟纹,腹部光素。盖与器口内壁各铸有相同阴文铭文各43字。
罍,一般深腹圆鼓,平底圆足,流行于商至西周。克罍,圜顶盖,盖顶正中置圆形捉手,平沿、方唇、短颈、圆肩,肩部两侧置半环状兽首耳,衔环。鼓腹下收,圈足微外撇,底内凹,下腹部一侧有兽首形鼻钮。盖与器肩部分别均饰有涡纹,颈部饰有两圈突弦纹,腹部涡纹下则有一周凹弦纹。盖与器口内壁各铸有相同阴文铭文各43字。
多数学者根据铭文内容结合史籍记载研究认为,两件铜器铭文中的“克”字,应指人名,即召公奭(读shì)的元子。两件“克”器的发现殊为重要,按照大部分学者的观点,它解决了两个重大历史问题:一是受王命实际到燕地就封的第一代燕侯,确实不是召公奭本人,这映证了史界所疑召公“亦以元子就封”的观点是正确的;二是召公奭的长子名“克”,他便是代召公奭到燕国实际就封的初代燕侯,从而有力地证明了北京房山琉璃河遗址是西周时期燕国的都城,为研究北京建都历史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物证。
水月观音像
元景德镇窑青白釉水月观音菩萨坐像,1955年北京西城区定阜大街出土,是元大都城址范围内出土的重要文物之一。它以优美的艺术造型,精湛的烧制工艺,独特而完美的艺术风格,展现了元代雕塑艺术、佛教造像艺术和景德镇窑瓷塑烧制工艺的最高水平,为首都博物馆典藏的重要瑰宝之一。
水月观音像通高65厘米,头戴宝冠,冠的正面有一小化佛(残),广额丰颐,眼睑低垂,神态安详。此像胎质洁白细密,通体施青白釉,釉色白中泛青,色润柔和,制作工艺无与伦比。首先是整体塑造精准大方,同时局部塑造也一丝不苟,完美生动地展现了元代佛教造像艺术的生机与活力,也显示出那个时代汉藏佛像艺术双向的交流与融合。
伯矩鬲
高33厘米,口径22.9厘米的伯矩鬲(读lì)在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遗址出土。盖面饰以两个浮雕的相背牛面,牛角翘出,与器耳齐平。盖顶中央为两个立体的牛首相背组成的盖钮。颈部饰1周夔龙纹,间以6个短扉棱,龙首均朝向扉棱。袋状腹上饰以浮雕的牛首,牛角端翘起。盖内4行,颈内壁5行,铸内容相同的15字铭文:“在戊辰,匽侯赐伯矩贝,用作父戊樽彝”。是燕国贵族“伯矩”为纪念燕侯的赏赐而作。
(图片来源:首都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