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5年10月19日 星期一

国之交在民相亲

——五洲华人共商中外文化交流

孙少锋 杨志聪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5年10月19日   第 06 版)

  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促进会第四次理事大会会议现场。
  杨志聪摄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侨华人社会中生生不息,代代相传。为进一步增进海外侨胞对故土乡情的认知,使其为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添砖加瓦。”10月13日,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促进会(以下称“文促会”)第四次理事大会在安徽合肥召开。来自75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名理事齐聚一堂,共同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群贤毕至

  “心情非常激动,海外华侨华人能够得到重视,能为中华文化传播做出一份贡献感到非常自豪。”来自欧洲德国的德中艺术设计交流协会秘书长郭健一脸兴奋地说。

  回到国内,目睹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改变,来自欧洲的瑞士华人华侨联谊会对外联络负责人孙力康说:“祖国的变化一天一个样,日新月异,而且总体都是朝着一个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我心情很激动。”

  来自大洋洲,第一次参加文促会的新西兰亚太文化交流中心主席张培军表示:“非常高兴,而且这是我第一次参加侨联文促会,感到非常荣幸。从海外回来能够和侨联以及侨界朋友共商中华文化‘走出去’是我的心愿,我也希望借助这个平台和大家分享一些经验。”

  “我对中国侨联的文促会感情特别深,在菲律宾,我一直负责侨联在当地的联络工作。”来自菲律宾的菲华各界联合会秘书长许东晓难掩兴奋之情。

  一路匆忙从加拿大赶回国内的加中文化发展协会会长高如东说:“飞机一落地就匆忙赶来合肥,参加文促会很荣幸。”

  好风借力

  “90%的观众都是菲律宾人,他们看到中国的杂技、魔术等节目都非常感兴趣。还有一次我印象十分深刻,在一次演出中,一名菲律宾的音响师看到咱们的演出后非常惊讶,他说中国的文化实在太精彩了!”许东晓介绍当地中外文化交流时自豪地说。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中外文化交流就是为国家之间“民相亲”搭建一个平台,“让世界各地华人齐聚一堂讨论如何发扬中华文化这个很重要”,香港侨界社团联合会副会长王钦贤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财富,文化的发展在于文化教育、文化艺术的宣传,所以我们希望能够借助侨联文促会把中华文化传播好,尽自己一份力量。”

  中国经济实力越来越强大,国家形象得到了很大提升,德国各界都在积极地了解中国,两国人民的交往就是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文化交流的过程。当下交流频率越来越快,需求同样越来越大,这是一个很好的机遇。在德国文化艺术领域打拼多年的郭健称。

  有机遇同样就伴有挑战。美国中国侨联海外顾问戴锜介绍,当下是美国文化与中国文化交流互动非常频繁的时期,但是美国文化产业占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近25%左右,然而中国文化产业在中国国民生产总值中只有百分之二点多,有10倍之差。中国文化虽然有五千年的历史,但在文化产业的推动上步伐还是慢了不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虽然面对各种挑战,华侨华人依然对未来展现一种积极态度。在美国,我们愿意尽全力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让美国社会真正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戴锜表示。

  从头迈步

  此次召开的第四届理事会,选举出新一届的领导机构。中国侨联聘任理事460名,其中,海外理事416名,来自90个国家和地区。“我发现这一届更年轻化,更专业化,出现了一批侨团新秀,热情高昂,做法新颖,我觉得在今后的侨联活动中会更得心应手,会取得更好的成绩。”连续担任两届文促会副会长的戴锜称。

  文促会新一届领导机构的产生,海外各地理事纷纷为中外文化交流献计献策。来自南美洲的苏里南浙江同乡会常务副会长胡志定一方面肯定了侨联一直以来所做的贡献,“侨联为当地华侨华人带来了活力”,同时也提出了建议,“希望今后的活动能更接地气,更符合地方特色、民族特色。”

  非洲的肯尼亚华侨华人联合会副会长高玮建议,在中肯文化交流过程中让中华文化“走出去”还不够,也要让非洲文化“走进来”,共同搭建中非民间文化交流的新平台。

  作为一名理事,不仅感受到一种荣誉,同样感受到一种责任。博茨瓦纳华侨华人总商会常务副会长南庚戌称,他同时建议今后的中文文化交流要多借助新媒体平台,运用新的技术手段。

  今后文促会新一届理事会会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为侨服务不懈怠。同时,也为文促会发展做了具体规划:一是务实对接重点项目,充分发挥独特优势和独特作用;二是扎实构建组织网络,努力延展工作手臂和工作领域;三是切实加强自身建设,不断增强组织活力和发展后劲。

国之交在民相亲
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
全球华人高尔夫赛桂林开杆
“小”中餐打开“大”市场
中国护侨维权的“悄然之变”
责编:孙少峰 邮箱:guojihw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