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5年10月17日 星期六

国内最大的“文物医院”(展馆新气象)

本报记者 曹玲娟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5年10月17日   第 08 版)

  上海博物馆文物保护科技中心里,工作人员正在进行文物保护修复。

  如何科学、有效地保护好这些珍贵文物,已经成为社会各界长期关注的焦点。近日,上海博物馆文物保护科技中心在沪落成。据悉,该中心为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文物保护科技中心。

  不少全球领先的文保设备在此亮相。如用于清洗文物的国内第一台双模激光清洗机,具备安全可控、最大限度保护文物的显著特点;国内功率最大的计算机断层扫描仪从德国引进,能清晰检测到文物内部的细微结构;还有高精度恒温恒湿纸张分析室、高光谱检测仪、热释光测定年代仪、离子色谱仪等,让文物保护、文物修复、科技考古、古代工艺技术研究应用等工作站到了新的起点。

  如子仲姜盘,这是春秋早期用于盥洗的青铜器,工艺精湛,最令人叫绝的是盘内装饰的立体小鱼、蛙、水鸟等小动物不仅造型生动,而且每一个都能在原地作360度旋转。它们是如何焊接的?长期以来都说不清楚,令各路专家十分困扰。日前,上博文物保护科技中心运用X-CT机对其中一条鱼的内部结构进行了检测,发现有一个榫卯结构的部件镶嵌在鱼的腹部,揭开了多年未解的谜题。

  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介绍,自2007年以来,有关部门批准多批中央和地方财政资金用于配备18台(套)大型科学仪器设备、保护修复装备和研究配套设施,大幅度提升了上海博物馆科研创新能力和文物保护修复的基础条件。上海博物馆在1958年设立文物修复工场,并于1960年增设文物保护实验室,专职从事馆藏文物保护和文物修复工作。多年来,上博开展了一系列的文物科技保护专项研究,并修复了馆内外大量各种文物,被国家文物局认定为馆藏文物保存环境重点科研基地和可移动文物修复资质单位。

  据介绍,未来,在规划中的上博东馆还将设置开放式的文物保护修复陈列,通过现场展示方式,展现书画装裱和青铜、陶瓷器修复的工艺过程,观众隔着玻璃可以直接观看文物修复的实际操作,学习文物保护修复知识,提高文物保护意识。

凝聚历史与文明的殿堂
国内最大的“文物医院”(展馆新气象)
唤起人们田园记忆
截至去年年底 全国博物馆已达4510家
责编:赖 睿 邮箱:lairuismile@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