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5年09月25日 星期五

中秋月最明

胡春花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5年09月25日   第 11 版)

  北京大学的新生吴比今年是第一次离开家乡。中秋临近,面对渐渐圆起来的月亮,他竟有一些不知所措。吴比决定在中秋夜背上相机,去西山拍摄今年的中秋月,纪念这第一个离家的秋天。

  和无数离乡的游子一样,佳节之时难免感怀和思乡。举头望明月,他乡的月光是否和家乡的一样清亮柔和?也许,月映人心,正是中秋情怀的最大写照。

 

  月是今年明

  吴比想要去拍摄的,是今年中秋独有的景致。因为今年中秋恰好是“超级月亮”出现之际,据说月亮的大小和亮度都要比往常超出10%以上。这一特殊的天文现象,让这个中秋增添了一番情趣。

  中秋节从产生之始,就是一个关于月亮的节日。在传统文化中,月亮和太阳一样,这两个交替出现的天体成为了先民崇拜的对象。月亮在阴阳理论中,象征着阴。所以在古代神话中,月神往往是女性。中国最早的神话著述《山海经》记载,西王母居住于玉山和昆仑,此二山皆为月精所住。在汉代画像砖中,也有西王母居于月亮一方,以蟾蜍作陪,和日神东王公相会的情节。而我们熟悉的嫦娥,原型则是《山海经》中的帝喾之妃常羲。到汉代这个故事逐渐演化,《淮南子》载:“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奠定了今天嫦娥奔月故事的基础。

  除了神话故事,中国人对月亮的祭祀活动同样开展很早。先秦时期,《国语》便记载:“朝日夕月,以教民事君。”统治者在春分祭祀太阳,在秋分祭祀月亮,以此来取得教化民众的效果。到隋唐之时,祭月的传统渐渐从秋分移到了中秋日。由于中秋天气干燥,空气洁净,圆月显得格外明亮,是日祭月,强化了祖先们对月的崇拜。与此同时,祭祀活动逐渐演化为民间的赏月、颂月活动。《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唐玄宗在中秋夜与杨贵妃在太液池凭栏望月,说明当时中秋赏月已经成为风俗。

  由于月亮在传统文化中主阴,同时月的盈亏周期与女性生理周期相似,所以渐渐地,月亮承担了人们的生殖崇拜功能。而中秋祭月,也包含了求子、求姻缘的文化内涵。传说八月十五,不孕的妇女可以在月亮当空时,在庭院中沐浴月光,便能得子,这便是“照月得子”的习俗。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苗族有“中秋跳月”的习俗,仫佬族的中秋为“后生节”,侗族在农历八月十五或十六,有“赶坪节”。这一天,青年男女汇聚一堂,对歌跳舞,有中意者便可以结成情侣。

  月明思团圆

  中秋作为一个正式的节日从何时而起,现在已经难以考证。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在唐朝中秋已经相对固定,并包含一定的节日内涵了。从那时起,中秋与“团圆”这一主题便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成为这个节日最核心的价值理念。

  在中国的传统思想里,圆这一概念代表着圆满、完整,加之不露锋芒、浑圆饱满等几何特征,使得圆成为了中国人生活理想状态的一个具体表现。中秋因为正值月圆,自然引起了人们的赞叹与欣赏,也引起了人们关于团圆的无数遐想。就连食物,也要做得圆润,名为月饼。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中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意。”

  盛唐以后,中秋话题开始大量出现在诗歌当中。这类诗歌表达最多的感情,自然是思人思乡。这种情绪,一方面来源于人生波折分别,就像月相盈亏的不可控制。中秋月圆,衬托得人间离散更为伤感。所以苏轼发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无奈感慨。而韩愈面对一年一度的中秋明月,则有“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的叹息。另一方面,思念之情也因为天下之人此刻得以共赏一轮明月。离散天涯的人们共望一轮明月,便能遥寄相思。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写到:“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举头望月,便是秋思落地之时,所以也就有了“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的哀伤。

  正如唐代诗人张若虚所写:“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对于人来说,新陈代谢和聚少离多定是常态,而天体的运转周而复始,未曾停歇。在唐人潘纬眼里,追寻中秋月圆的一刻不过是“寻客徒留望”,月亮自有自己的行程。而人世间的温暖,恰恰在于无情岁月中的短暂欢愉,这也是团圆的珍贵所在。

  天涯共此时

  由家庭的团圆而生发出的家国情怀,也是中秋文化中不可缺失的一环。中秋雨霁,月色入户,陆游只能感慨:“平生无此一杯酒,玉笥峰头看月生。”玉笥峰头的一轮明月,也是他心头难以割舍的故国家园。中秋的明月,寄托着太多的家国理想,士大夫们在月下祈祷着国家的统一、政治的稳定。

  可是乱世的悲剧,总是让和平与团圆遥不可及。中唐时期,安史之乱爆发,杜甫在避难过程中度过中秋,写下了“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的句子。将战乱中流离失所的人们比作随风四散的蓬草。世代更迭,离乡背井、逃离战火的悲剧仍在继续。北非地区,自“阿拉伯之春”以后,难民数量持续飙升。而地处中东的叙利亚,自2011年内战以来,已经产生了400万左右的难民。被地中海的波浪打上沙滩的小艾兰,刺痛着世界的神经,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上还有颠沛流离和生离死别。

  而在今年春天,一些人则幸运得多。今年3月,沙特阿拉伯等国对也门发动空袭,也门局势骤然紧张,中央迅速决定中国海军舰艇编队赴也门执行撤侨任务。3月30日,中方人员连同100多名外国公民全部撤离完毕。此时的他们,应该可以安坐在家中和亲友一起度过中秋佳节。相信他们一定会在此刻想起这段难忘的经历。在天堂与地狱之间走过一遭的人,更能知道家的温暖,祖国的强大足以让我们内心感到安稳。

  在法国留学的李臻在微信朋友圈说,身在欧洲,到了中秋节最想吃的还是家乡的月饼。他对笔者表示:“真希望有人给我寄一盒家乡的月饼来。”由于海关检疫的制约,李臻的希望基本不可能实现。但是李臻说:“就算吃不到家乡的月饼,但我知道,月亮洒下来的光,是家乡的温柔。”

  如今,每逢传统节日,海外华侨华人以及留学生团体,都会自发组织活动庆祝。大家通过制作传统食物、展示才艺,一同遥寄对祖国的思念。

诗意中秋
中秋月最明
月饼是中秋的符号
中秋节俗·关键词
责编:赖 睿 邮箱:lairuismile@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