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5年09月04日 星期五

案例 2

回族打工妹谈婚礼

■ 本报记者 刘 峰 朱 磊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5年09月04日   第 15 版)

  漂亮的回族姑娘马金花,来自宁夏固原市西吉县,在银川一家清真面馆做服务员已经5年多了。父母都在老家农村务农,目前有一个哥哥已经结婚,还有两个弟弟正在念大学,全家人祖祖辈辈都是虔诚的穆斯林。

  谈起自己的婚恋观,马金花说她必须得找本族男孩。作为家里唯一的女儿,在外工作5年多的马金花观念并没有什么改变:回汉生活习惯不一样,生活在一起肯定会有麻烦。如果能找个同乡,知根知底,那就更好了。

  据了解,22岁未出嫁的女孩子在当地已算是大姑娘了,马金花之所以迟迟未嫁,是因为结婚的门槛实在太高。“我打工挣得钱有一半要供两个弟弟上大学,今后还要给他们攒钱结婚,按照我们那边的风俗,结婚的时候男方要出10万到20万元的彩礼,而女方家里也要拿一部分出来购置家电等等,再加上办席、房和车,一个婚礼至少要花费掉好几十万元。”说到这些,马金花颇感无奈。的确,且不论家庭的男女结构,条件好坏,整个固原地区的人均收入,每年也就不到3万元而已。马金花表示,她不想过东拼西凑地结个婚、今后的日子忙于还债的生活。

  “3年前哥哥办婚礼的时候,彩礼还是3万元,这几年涨得太快。作为女方,我也不赞成这种风俗,不过虽然彩礼的习俗让人难以接受,但是回族的婚礼还是更传统和庄重些。”

  据马金花介绍,回族家庭对婚礼特别重视和讲究,一般回族姑娘长到十六七岁时,就有人上门提亲。提亲都是男方家通过各种途径看准女方家的姑娘后,请媒人去提亲。提亲后男方会去女方家“道喜”,要选择主麻日(星期五),准备回民喜欢喝的花茶、绿茶、陕青茶、龙井、毛尖等各种高中档茶叶,还要准备一些红糖、白糖、桂圆肉、核桃仁、葡萄干、红枣、花生米、芝麻等等,然后分别包成一斤重的小包,每个小包上放一条红纸,表示是喜庆的事。

  接着是“定亲”,也就是男方家送彩礼的日子。做完这些准备后,就是正式的婚礼了,回族青年男女婚礼不看黄道吉日,一般都是以伊斯兰教的主麻日或主麻日的前日以及阴历双日为佳期。在结婚的前一两天,由男方带一只羊、100斤大米和半斤重的大馒头、油香若干,送到女方家去,这叫催装礼,意为请女方家老小放心,保证姑娘过门后,好光阴赛蜜糖。女方家接受催装礼后要尽快做准备。

  马金花说,农村的婚礼都是流水席,办个席,亲戚们全都来家里帮忙,大家在开席几天前就开始到清真寺杀牛宰羊,女人们围着炉灶做回族特色小吃,直到婚宴上结束都是自家最近的亲戚一起操办,全家人有说有笑的,氛围特别好。

  当新娘子入了洞房,送亲客人进屋后,主人一方面安排接待客人,一方面请阿訇给新郎新娘念“尼卡哈”:在堂屋正中设一张方桌,上方坐阿訇,左右坐证婚人和父母亲,地下铺上毯子,新郎、新娘跪或站在上面,聆听阿訇的教诲,阿訇还要宣读《古兰经》有关片断。念完经,正式的婚礼也就结束了,随后就由比新人年龄小的弟弟妹妹以及同学朋友闹闹洞房。

  “回族婚礼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沾烟酒,简单朴素。”马金花说。

我的婚礼我做主?
我的私人定制
回族打工妹谈婚礼
三地婚礼:奔波4300公里
责编:任 涛 邮箱:peoplehwb@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