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5年09月04日 星期五

案例 1

我的私人定制

■ 马嘉阳 北京 跨国公司员工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5年09月04日   第 15 版)

  定制的婚礼用红白葡萄酒。
  夏博翰摄

  婚礼开始前,新郎妈妈为新郎整理领结。
  夏博翰摄

  “从相识到相信,从争吵到体谅,我们找到了最坚强的温柔……”8月8日,伴随着悠扬的《幸福牵手》,我和娜娜——我的新娘——一生一次的婚礼,在北京东四环外某酒店终于拉开了帷幕。此刻,台下的亲朋好友都在用心欣赏着我们花费近一个半月准备的开场小片,我的心绪却随着熟悉的旋律飘回了华盛顿——我们婚礼的主要策划地。在那里,我和娜娜共同给婚礼定下了两个关键词。

  关键词一:私人定制

  今年2月19日,恰逢农历大年初一。我和娜娜面对面地坐在华盛顿特区的公寓里,开了筹备婚礼的第一次“碰头会”。此时距离定于8月初在北京举行的婚礼,只有不足半年的时间。我俩静下心来仔细思考,最终做出了最重要的决定:我们既不会去追赶所谓的潮流,也不愿意被评价为过于标新立异。我们希望能在婚礼的每一个元素上体现出这是一场“私人定制”的婚礼。

  所有婚礼上,重头戏之一就是音乐。我俩决定,婚礼上出现的所有音乐,都要由自己完成。我学过10年的萨克斯,娜娜则是流行音乐的发烧级爱好者,因此,我们决定要把自己的音乐天赋和才华充分展现出来。我们给婚礼选了一个主题曲孙楠的《幸福牵手》。娜娜说:“这歌太棒了!写出了咱俩12岁相识,19岁相恋,25岁结婚的全过程。”兴头上的娜娜接着说:“干脆咱俩多录几首歌,让婚礼现场自始至终地播放我们演唱的音乐。”我也灵机一动:“干脆有几桌来宾,咱们就录几首歌,让每一张桌子的桌名都是咱们录制的歌名。”

  我俩还希望能邀请每位来宾参与到我们的婚礼中来,但几百人的参与度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就在我俩一筹莫展的时候,一个想法忽然闪过我的大脑:何不在微信上建一个来宾群,在现场的大屏幕上,大家彼此积极互动?诸如此类的头脑风暴成果颇丰,从来宾入场需持的“登机牌”,到婚礼用酒的酒标,每一处都是私人定制。

  关键词二:家庭

  2013年,我考上了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研究生,娜娜也和我一起前往华盛顿,开始了两年的留学生活。因此对于我们来说,从两年前开始,我们就开始共同品味生活,共同感受生活。婚礼上,如何体现我们品尝的那些美丽和哀愁就成了下一个难题。在某一次“碰头会”上,娜娜对我说:“咱们应该从现在开始积攒一些生活的视频素材;在婚礼上播放给大家看,正好体现出咱们这个‘家庭’的主题。”从那时起,我们开始有意识地积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一段时间下来,手里的生活素材主题十分广泛:涵盖了包括出游点滴、搬家辛酸、毕业典礼、飞机趣事、选定婚纱、拍摄结婚照等内容。在婚礼上,配着《幸福牵手》的音乐,我们俩精心编辑的视频循环不断地播放给在座的嘉宾,效果十分好。

  新组建的家庭固然温馨,我们各自成长的家庭更是我们的幸福港湾。新人敬酒环节,我们摒弃了一般婚礼上由两位新人敬酒的习俗,改由双方的父母带领,一大家子人一起给每一桌、每个人敬酒。这样的敬酒虽然略显繁琐,但最重要的是在婚礼上体现出了家庭的温暖、温馨和和谐。此前跟父母提出我们的想法后,双方父母都十分开明,当即表示同意,于是在婚礼上和我们一起一桌一桌地完成了敬酒环节。

  对于每一对新人而言,婚礼一定是一场幸福和温馨的盛宴。短短数小时的婚礼,需要半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来筹备;筹备过程中,新人们免不了做出一个又一个选择:种类繁多的婚庆市场,究竟如何取?究竟如何舍?这一取一舍间,考验的是新人的智慧,体现的是新人的品味。我俩可以骄傲地说:我的婚礼,由我做主!

我的婚礼我做主?
我的私人定制
回族打工妹谈婚礼
三地婚礼:奔波4300公里
责编:任 涛 邮箱:peoplehwb@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