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5年08月27日 星期四

中国改革的思维方式

正楷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5年08月27日   第 05 版)

  在会议新闻稿中,习近平的头衔一般3个,“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有时还会出现第四个,“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没错,提这个头衔是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上。

  去年初至今,这个会议开了15次,除部分月份外,基本每月一次。十八大以来,尤其在深改组会上,习近平常会谈及对改革的部署、理解,对改革方式方法的要求、体会。此外,“会议认为”“会议强调”等集体共识和决策中也会谈及同类话题。

  从领导人讲话、会议精神以及全面深化改革实践中,不难发现中国改革的思维方式,极为清晰且一贯。

  最大的思维方式是辩证。改革要“有勇”且“有谋”,所以习近平强调要“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动改革。改革领域是全面的,但也分轻重缓急,对“全社会高度关注、各方面抱有急切期盼的问题”要优先关注。改革要“抓紧”,抓紧提出方案、工作要点,列出清单,做好前期准备等;也要“抓实”,一项一项抓落实,以多种形式督促检查,指导和帮助各地区各部门分解任务、落实责任。改革强调顶层设计,也重视地方摸索,“需要地方先探路子、创造经验的,中央要及时给予授权,有效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第二,底线思维。改革讲究“有守”“有为”,要有底线,立足最低点,争取最大期望值。谈及土地改革,必须“坚持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三条底线”。各级领导干部在推进依法治国中要起示范作用,自然“要牢固树立法律红线不能触碰、法律底线不能逾越的观念”。而广大司法人员更是要“守住做人、处事、用权、交友的底线”。生态环境保护中,则要“围绕落实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的要求”。

  第三,创新思维。创新一词贯穿改革始终,它是思想、精神,更体现在实践中。这个词汇有时直接上到一些总体方案的名字中,如《关于在部分区域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总体方案》。创新要落实到解决实际难题中,如足球改革强调“创新重建和问题治理相结合”,“创新制度”与“制度创新”成为流行词汇。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一项重要改革举措,如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被视为创新制度的一个案例,旨在制约领导干部违法违规干预司法活动、妨碍司法公正的行为。

  除以上思维方式外,中国改革还极为重视战略思维、系统思维、历史思维等等。读懂中国改革,方法之一是读懂其思维方式。偶尔会听到人说,全面深改了、新常态了、四个全面了,“不知道咋干了”,而弄懂改革的思维方式,或是破解此难题的重要方法。

中国深改的方法论
中国改革的思维方式
责编:潘旭涛 邮箱:hwbjz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