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改革,已经成为公众耳熟能详的词汇。而中国怎么看待改革、如何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则是过去几年里海内外非常关注的大问题。
凡事讲究方法,是中国改革的鲜明特征。自从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成立以来,已先后召开15次会议,作为小组组长的习近平总书记,在每次会议中都会就改革的方法进行阐述。最高领导人对方法的重视,直接体现了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对方法的探索。
先试点后推广,让改革落地生根
中国改革既要顶层设计,也要“摸着石头过河”。在全面深化改革时期,这一特点继续发挥着独特作用,在历次中央深改组会议中,“试点”是出现的高频词汇。
最典型的案例莫过于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事实上,仅在中央深改组会议上通过的以“试点”为名的方案或意见,就有至少12份,跨度涵盖巡回法庭、公立医院改革、公益诉讼等诸多领域,体现了中央对改革的决心。
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如何选择试点?
一个例子很能说明问题。中央深改组第十次会议上提到,中央有关方面在完善领导干部亲属经商办企业、担任公职和社会组织职务方面的规定,上海市委就提出了进一步规范领导干部配偶、子女及其配偶经商办企业管理的意见,这是贯彻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要求的一个实际步骤。于是,相关意见很快出台。
在中央深改组第十三次会议上专门谈了试点的方法,包括:对矛盾问题多、攻坚难度大的改革试点要科学组织;根据改革需要和试点条件,灵活设置试点范围和试点层级;试点要同中央确定的大的发展战略紧密结合起来;鼓励地方和基层在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方面积极探索;确保风险可控;加强统筹部署和督查指导;落实主体责任;等等。
有了试点,如何推广?
去年10月28日,中央深改组第六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工作进展和可复制改革试点经验的推广意见》。习近平指出,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取得的经验,是我们在这块试验田上试验培育出的种子,要把这些种子在更大范围内播种扩散,尽快开花结果,对试验取得的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能在其他地区推广的要尽快推广,能在全国推广的要推广到全国。
习近平说,目标是否坚定,决定改革的成败;落实能否到位,决定蓝图的实现。
有了改革措施,如何使其落地生根?
中央深改组第十四次会议专门强调,要把方案质量放在第一位,坚持问题导向,抓实问题,开实药方,提实举措,每一条改革举措都要内涵清楚、指向明确、解决问题,便于基层理解和落实。要把好改革方案的主旨和要点,把准相关改革的内在联系,结合实际实化细化,使各项改革要求落地生根。要集中力量做好督察工作,对执行不力、落实不到位的要严肃问责。
试点最终意义何在?习近平说,要发挥好试点对全局性改革的示范、突破、带动作用。
追求“获得感”,提高干部认识
“含金量”和“获得感”,今年年初,在主持召开中央深改组第十次会议的时候,习近平特意强调了这俩词。
改革的“含金量”,首先体现在中央深改组通过的“重量级”方案上。自去年1月22日,深改组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央有关部门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重要举措分工方案》,将改革任务分解为336项重要举措以来,据本报记者统计,中央深改组已审议及审议通过70余份规则、方案、意见等重要文件。
在这些文件中,涉及到的都是迫切需要改革的领域,每次一公布题目都会引起舆论热烈讨论。比如户籍制度、考试招生制度、央企负责人薪酬制度、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等等。
改革的“含金量”,还体现在能否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上。习近平要求,突出重点,对准焦距,找准穴位,击中要害,推出一批能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处理好改革“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关系,突破“中梗阻”,防止不作为。
比如巡回法庭。2014年12月2日,中央深改组第七次会议上通过了《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试点方案》,仅1个多月后的今年1月28日,13位法官就在广东深圳市罗湖区的最高人民法院第一巡回法庭宣誓就职,新中国成立以来首个制度化、固定化的巡回法庭在这一天成立了。这就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速度。
比如公立医院改革。今年4月1日,中央深改组第十一次会议通过《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本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宣布,下半年有两大改革任务要完成,一是10月底前在全国全面推开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二是12月底前在100个试点城市全面推开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这就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
不光老百姓要有“获得感”,干部还要正确看待局部利益关系调整,坚定改革决心和信心,形成推动改革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7月,中央深改组第十四次会议上专门强调,改革越是向纵深发展,越是要重视思想认识问题。要结合“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抓好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看大局、明大势,深刻认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自觉站在改革全局的高度,正确看待局部利益关系调整,坚定改革决心和信心,形成推动改革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在分析人士看来,今年以来,所有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都要学习“三严三实”,对改革来说的确有着思想认识上的促进作用。干部的作风直接影响着改革的成果,如何治理改革“懒政”是领导人多次强调的问题。
强化改革思维,服从改革大局
中国深改,自有其思维方式。两个关键词是理解这种思维方式的窗口:改革思维和改革大局。
习近平是在中央深改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提到“改革思维”的。他强调,必须从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高度,深刻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地位和重要作用,拿出勇气和魄力,自觉运用改革思维谋划和推动工作,不断提高领导、谋划、推动、落实改革的能力和水平,切实做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
“改革大局”则在两次深改组会议上得到强调的。第一次是在中央深改组第九次会议上,强调地方党委要多站在党和国家发展大局、全面深化改革大局的立场上谋划改革:第二次是在中央深改组第十二次会议上,习近平强调要教育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正确把握改革大局,从改革大局出发看待利益关系调整,自觉服从改革大局、服务改革大局。
与之类似的是“改革全局”,共在4次中央深改组会议中被多次提到。习近平专门强调,要牢固树立改革全局观,顶层设计要立足全局,基层探索要关照全局。
比如在司法改革中,深改组会议要求,抓住在司法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全局中居于基础性和制度性地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点事项进行攻坚,以重点事项突破带动改革全面开展。
据本报记者统计,在历次深改组会议中,共有至少10次涉及到司法议题,直指依法治国核心议题,出台了包括完善法律援助、立案登记制、公益诉讼等一系列重磅改革,还专门出台了《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重要举措实施规划(2015-2020年)》,对全面依法治国具有直接推动作用。
有“改革思维”和“改革大局”,许多问题的推动有条不紊,无论大命题还是小切口,都得到了有效推动。许多看上去有点“小”的问题,获得了举国上下的关注与支持。
比如,今年2月,《中国足球改革总体方案》出台,关注的虽是足球这个小话题,但过去半年多来,中国足球改革吸引了全社会的目光。不久前,足球改革发展工作会议举行,人们期待已久的足球改革进入实质性的关键阶段。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说,中国足协既是“改革的实践者”,也是“被改革者”;足球改革既不能有“难改论”,也不能有“速胜论”。
足球如此,其他部门亦如是。
在“改革大局”中,利益是绕不过去的话题。中央深改组第十二次会议专门强调要高度重视全面深化改革引起的利益关系调整,通盘评估改革实施前、实施中、实施后的利益变化,统筹各方面各层次利益,分类指导,分类处理。最近的中央深改组第十五次会议再次提到,要引导干部群众讲大局、顾大局,正确认识和对待改革中的利益调整。
而最重要的利益还是人民能从改革中获取多少利益。习近平说,要做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
制图:潘旭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