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5年08月11日 星期二

卢沟桥的神影

剑 钧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5年08月11日   第 05 版)

  卢沟桥以其巧夺天工的造桥绝唱享誉天下。“卢沟晓月”的唯美画面也激发了后人无尽遐思。但是卢沟桥所有的风花雪月记忆,都定格在1937年7月7日那一天。文人墨客之前所有的浪漫诗情都被一场惨烈的炮火炸成碎末,日寇的铁蹄彻底踏破了国人酣睡的梦乡。

  于是,我想起著名作家许地山《忆卢沟桥》说过的话:“卢沟桥的伟大与那有名的泉州洛阳桥和漳州虎渡桥有点不同。论工程,它没有这两道桥的宏伟,然而在史迹上,它是多次系着民族安危。纵使你把桥拆掉,卢沟桥的神影是永不会被中国人忘记的。”

  当年“七七事变”爆发,卢沟桥和宛平城是日军争夺的主要目标。凡到卢沟桥参观的人们,大都会想到一个问题,即日军是从哪个方向进攻卢沟桥的?按照正常的军事行动,一般应从长辛店打到卢沟桥,渡河后由西往东进攻北平。明代建拱极城的目的,就是为了抵御由西南、西北方向侵犯北京的敌人。但“七七事变”却出了反常现象。日本人是从北平方向调动丰台的军队经大井村、五里店、大瓦窑由东往西进攻卢沟桥的。这究竟为什么呢?

  前年,我为写抗战题材的纪实文学,多次采访抗日战争史学家郭景兴先生,从中得到了答案。郭老担任过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筹建处主任,也是卢沟桥文保所的第一任所长。郭老自诩“守桥翁”,耄耋之年,仍鹤发童颜,超逸洒脱。他谈到,“七七事变”前夕,北平的北、东、南三面都有日军和汉奸的军事势力,只有守卫卢沟桥的驻军是二十九军三十七师一一零旅二一九团三营,约1400多人。

  1937年7月6日,日军以穿城到长辛店地区演习为名,妄图占取宛平城,我军不允许,双方相持十多小时。7日夜,日军又借演习期间丢失一名士兵为由,要进城搜查,预谋诈取城池,再遭我军拒绝。不久,丢失的日本兵归队,但日军仍欲武装进入宛平城,又为我方严词拒绝。日军多次夺城未果,图穷匕首见,遂于8日晨炮轰宛平城,进攻卢沟桥,酿成“七七事变”。我省悟了,“倾巢之下,安有完卵”?一个内忧外患的国家,一个积贫积弱的民族,除了全面抗战,是没地儿向侵略者讲理的。

  8日、10日、20日三天战斗最为激烈,日军几次攻下铁路桥和回龙庙,甚至打到河西岸刘庄子,最后一次炮弹已打到了长辛店,宛平城却一直未被攻破。尽管日军几度占领了卢沟桥、平汉铁路桥,但只要宛平城在我军手中,仍可将日军击退,两桥照样能夺回。

  48年后,国人在修复宛平城墙时出土了大量二十九军士兵在战时佩戴的钢盔、帽徽,使用过的子弹、弹壳,还有让日军闻风丧胆的大刀……昨天的厮杀、弹痕、苦难、艰辛,后代人是不应忘却的。我想,让卢沟桥作为所有中国人都该知道,都该了解的“桥”,不为过吧?

  怀旧并非只为了沉湎往事,也应为了那个既崇高又伟大的信念。“命令前线官兵坚决抵抗,卢沟桥既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这是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为与日军决战,组织全线反攻,在1937年7月28日下达的命令。原件是日军在南苑战死的中国军官公文包内发现的,由驻中国第二步兵联队津九井广收藏。

  站在卢沟桥头,我脑海里迸发出“虽败犹荣”这四个大字。卢沟桥,我想对你说:人只要有了梦想,心就可以飞翔。无论你脚下的道路多么崎岖,无论阴霾密布的天空多么灰暗,梦想是藏在心底最绚丽的花朵,会激励你冲破黎明前的黑暗,走出泥泞的小路,去感悟今朝那别有洞天的碧水蓝天。

  (剑钧,本名刘建军,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诗学会理事、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

23万人走进抗战纪念馆(北京城的抗战记忆·走进卢沟桥)
社区街道办起抗战展
西城发布九处抗战遗迹
卢沟桥的神影
市属公园布置主题景观
美国老板移师北京拍电影(洋人在北京)
责编:赵鹏飞 邮箱:hwbjj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