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5年08月08日 星期六

转方式商机共享 空间大资源互补

农业合作“一带一路”是桥梁(市场观察)

本报记者 王俊岭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5年08月08日   第 02 版)

  经济新常态下,针对农业发展面临的农产品价格“见顶”、生产成本升高、资源环境“硬约束”加剧等诸多问题,国务院日前印发了《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专家指出,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逐步深化,中国与沿线国家在耕地、水利、育种、机械、交通、市场等诸多农业领域的合作空间日益显现,这不仅将有助于中国自身农业发展方式的升级,也有利于沿线国家潜力的释放,共享农业商机。

  

  【苦练“内功”端稳饭碗】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先人们就已深刻认识到了农业对于一国经济社会发展乃至文明进步的重要性。截至去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已达到1.21万亿斤,实现了历史性的“十一连增”。那么,如何才能将来之不易的饭碗端稳、端好呢?

  《意见》指出,要着力转变农业经营方式、生产方式、资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推动农业发展由数量增长为主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转变,由主要依靠物质要素投入向依靠科技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转变,由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向可持续发展转变,最终走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在修炼“内功”的具体做法上,《意见》则从耕地保护、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产品加工、循环农业、节水农业、化肥和农药、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种业体制改革、农业生产机械化、国际产能合作等20多个方面给出了详细的规划和专业指导。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杜志雄告诉本报记者,《意见》的出台是对近年来农业发展转方式措施的一个综合,并为今后的农业发展提供了参考路径。“过去,我们农业发展更多是靠水、土地、化肥等资源的过量投入,这种模式已经日益受到资源禀赋的约束,是不可持续的。所以我们要重新回归生态的农业生产方式。”杜志雄说。

  【力促盘活沿线资源】

  尽管农业地域性较强,但这也并不意味着只能关起门发展。《意见》特别提到,要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重点区域的农业合作,带动农业装备、生产资料等优势产能对外合作。

  “从农产品供给看,我国总量平衡,但结构性短缺。例如,我国小麦总产量较多但优质小麦却不足,而中亚、东欧等‘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则有着较强的产能,加大相关进口则有利于减少我国对北美、澳洲产品的依赖,实现农产品进口的分散化和多元化。” 杜志雄表示。

  杜志雄进一步分析指出,我国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就是要从高投入向低投入转变,让一些不适合的土地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减少透支型农业的比重,“一带一路”国家丰富的农业产能恰好可以弥补这一进程衍生的产品缺口,为相关区域实现生态修复及土地改良赢得时间和空间。

  根据已经签署的相关协议,中国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生物育种、动物保护、农用机械、农产品生产加工、海水养殖、海洋生物制药等诸多领域展开深度合作。据中信证券测算,中国与相关国家仅仅在种植业、养殖业两个方面的合作,就将迎来高达7500亿元的市场空间。

  【互惠共赢才是根本】

  前途光明并不等于道路平坦。近年来,有关中国“资源掠夺论”、“中国抢粮论”的噪音屡屡出现。对此,业内人士强调,由于目前中国农业“走出去”主要是以合法租赁土地的形式为主,故而并不存在“掠夺”、“威胁”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在种植、农艺、农业装备、水利建设等很多领域都有着较高的水平和丰富的经验,而这些又恰恰为很多沿线国家所需要。与此同时,引进中国的技术和装备还可以帮助沿线国家开发利用闲置的农地。可以说,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农业合作将会让中国和沿线国家共同受益,进而形成一个多赢的格局。”杜志雄表示。

  相关人士建议,未来中国农业的发展却并不能简单地停留在海外“种地”这个层面上,而是要鼓励企业向加工、物流、仓储、码头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以及种子、研发等科技含量较高的关键领域拓展,培育一批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跨国农业企业及知名的农业品牌。

三地“拉手” 生态治理“加速跑”(热点聚焦)
声音
农业合作“一带一路”是桥梁(市场观察)
连云港:梭子蟹批量上市
资讯快递
责编:梁益琴 邮箱:hwbjj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