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慢性乙肝和丙肝感染者占全球1/4,肝癌病例占全球一半,慢性肝炎给民众带来了巨大负担。7月28日是世界肝炎日,国家卫计委确定今年的活动主题为“抗击肝炎,预防先行”,旨在号召公众立刻行动起来,预防肝炎病毒感染和由肝炎造成的死亡。
解放军302医院国际肝病诊疗中心主任赵平表示,虽然公众对乙肝并不陌生,但很多人对慢肝治疗普遍存在认知不足。乙肝患者应立刻行动起来,争取实现“临床治愈”。
乙肝患者能否达到治愈?
许多人抱有“乙肝病毒难以清除只能控制”的认知,但其实乙肝是有望实现“临床治愈”的。赵平表示:“乙肝治疗策略中,是有治疗目标和治疗终点的,其中有3个终点即治疗结束点。”
一是可接受的治疗终点。处于该阶段的患者其乙肝病毒已降到检测不到的程度,但却不能停药,否则极易复发;
二是满意治疗终点。即停药后e抗原血清学转换实现持久的病毒学应答。此阶段患者可以在经抗病毒治疗后“大三阳”转为“小三阳”。因此一旦实现该终点,就意味着患者可以在停药后,保持持久的疗效;
三是理想治疗终点。即停药后持久的表面抗原清除,伴或不伴表面抗原血清学转换,就是“临床治愈”。
因此说,慢乙肝患者通过规范治疗,是有望实现停药不复发的,甚至“临床治愈”,摘掉“乙肝”这顶沉重的帽子。
乙肝治疗是否要长期用药?
目前,治疗慢乙肝病毒的药物包括:核苷类药物和干扰素类药物两大类。它们都可以抑制患者的乙肝病毒,达到实现检测不到乙肝病毒(即基本治疗终点)的目的。需要注意的是,这两类药物的作用机制不同,在实现满意和理想治疗终点上存在差异。
赵平解释说,由于核苷类药物作用靶点单一,只能抑制病毒,因此获得e抗原血清学转换率较低,即便通过核苷类药物获得e抗原血清学转换,但停药1年后复发率高达50%以上,很难实现持久的e抗原血清学转换。所以接受核苷类药物治疗要做好长期的治疗准备。而长效干扰素不仅可以抑制病毒复制,更能提高机体免疫,使患者获得较高和持久的e抗原血清学转换,从而实现“停药后持久应答”。
研究显示, 经长效干扰素治疗48周,超过60%的患者(高转氨酶、低病毒)可获得“大三阳”转“小三阳”,其中患者又有30%在随访3年中获得“临床治愈”。因此,可以说,乙肝治疗是可以实现停药不复发的。
乙肝一定会转成肝硬化肝癌吗?
赵平说,乙肝患者通过抗病毒治疗都可以降低肝硬化和肝癌的风险。但实现的终点不同,发生肝硬化及肝癌的风险也不一样。乙肝患者经治疗后,实现满意治疗终点,发生肝硬化和肝癌的风险会大大降低;而如果能到达理想治疗终点,患者发生肝癌的风险已接近于正常人。所以,对于慢乙肝而言,开始规范的抗病毒治疗,就成了阻击乙肝向肝硬化和肝癌发展的关键一步。治疗中实现更好的疗效,则可以将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率降到最低。
赵平表示:“‘立刻行动’是要慢乙肝患者尽早接受规范治疗,降低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率,同时提高生活质量。因此,建议慢乙肝患者在自身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都能尝试长效干扰素治疗,给自己一个‘临床治愈’的机会。”
全球每年约140万人死于肝炎病毒感染(链接)
全球有4亿慢性乙肝和丙肝感染者,每年约140万人死于肝炎病毒感染,肝癌死亡病例中有80%是由乙肝和丙肝引起的。世卫组织高级医学顾问曾宝玲指出,世卫组织2014年和2015年先后发布了丙肝和乙肝防治指南,要求各国政府采取降价和医保措施使患者能够负担治疗药物,并推动新药上市。她还呼吁人们减少对肝炎病毒感染者和患者的歧视。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理事长刘晓峰指出,中国肝炎防控工作任重道远。他建议政府以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为契机,加大对肝炎防治的投入,不断规范肝炎诊疗行为,提高疾病防控能力。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今后将继续筹集资金,做好公益项目。
国际肝病协会主席、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副理事长贾继东强调,目前中国慢性乙肝受治人数为690万人,预计到2022年将达到920万人。要打破乙肝治疗的瓶颈,政府主导的多方合作是关键。
中国工程院院士庄辉强调,肝炎防治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尽管面临种种挑战,但随着医学的发展和进步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人类战胜肝炎将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