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贵州遵义、湖南永顺、湖北崖城3处中国“土司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8处世界文化遗产。其中,遵义海龙屯土司遗址的申遗成功,为贵州增添了一张历史文化名片。
贵州遵义海龙屯土司遗址,最近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一同捆绑申遗的另两个土司遗址,是湖南永顺老司城和湖北唐崖土司遗址。三大土司遗址分布于多民族聚居的湘鄂黔交界地区,遗址格局包括土司城、土司衙署和土司家族墓葬群等。而海龙屯,是唯一经历过战争并毁于战争的土司遗址。行走在海龙屯土司遗址,古城墙、关隘、石道和宫殿历历在目,遥远的历史,此刻如此贴近。
我对海龙屯很陌生。大学时读历史书,始知唐至清朝,中央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统治政策由“羁縻”(用今天的话说“胡萝卜加大棒”)逐步改为实行“改土归流”。这段历史说到了我国土司文化,我却未加留意,与海龙屯擦肩而过。
海龙屯土司遗址位于遵义市汇川区高坪镇,该景区于2012年关闭,启动历史上首次大规模的科学发掘。申遗成功后,它将于今年9月重新对外开放。几天前我应邀采访海龙屯土司遗址,获得了了解它的机会。
我国早期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早在唐末,杨氏家族因协助中央政府攻陷南诏国,成为播州(今遵义)实际控制人。到了元代,杨氏家族掌门人与其他少数民族首领被统称为土司。1206年成吉思汗建蒙古国,1227年灭西夏,1234年联宋灭金。成吉思汗胃口越来越大,又与南宋开战。蒙军采取由西向东迂回包抄南宋的战略,使川渝一隅成为首冲之地。海龙屯就是那时建的,当时叫“龙岩新城”。
我站在山脚准备登山。面前是无尽山路,头顶上是历经700多年风雨的古代军事城堡。
山路清静,延绵的山丘布满绿色植被,偶见黑瓦屋顶,颇有禅意。向导告诉我,海龙屯有内外二城。内城利用天然陡坡和悬崖,加筑石构城墙而成,前有飞龙、朝天、飞凤三关,后有万安、西关、后关三关,城内新老“王宫”、住宅、库房、兵营、采石场、演武场等一应俱全。外城是从内城墙延伸至山前的一道基本围合的石构城墙,两侧建有铜柱、铁柱、飞虎三关,其中飞虎关及关前的36步天梯尤其险绝。海龙屯“于诸险中为最”,《明史》就定了调。果然,途中美景很快就被飞虎关险道取而代之。飞虎关险道有36级台阶,又称36步天梯,登上36步天梯方得见海龙屯真容。每级台阶都向外倾斜,粗砺的岩石陡且湿滑。我手脚并用往上攀爬,十分吃力。心里琢磨着,当年筑海龙屯以御强敌,不说别的,这36步天梯先从心理上震慑住对手。
海龙屯体现了古人的军事智慧。这里关堡星布,整个防御体系由外围到中心,以16关2城3堡构成3条防线,层层耗歼,逐次阻敌。一线由娄山关、三渡关、上渡关、老君关、乌江关、河渡关、黄滩关、崖门关、落濛关等组成,为警戒阵地;二线由养马城、养鸡城、海云屯、龙爪屯等组成,为火炮阵地;三线由铁柱关、铜柱关、飞虎关、飞龙关、朝天关、太平关、万安关及城墙组成,是主力决战场,也是最后一道屏障。如今穿越这3条防线,前两条防线可乘车上去,第三条防线必须徒步,这段路大约走20多分钟。
土司城堡有“老王宫”和“新王宫”,有32大街72小巷。老王宫是白龙太子的宫殿,新王宫则为末代土司杨应龙的宫殿。“新王宫”焚毁于400年前一场战火,传说烧了数十天,滚滚浓烟,遮天蔽日。如今,新王宫遗址杂草丛生,空旷如野。可以看到地基轮廓、散落四处的饰有精致莲花的瓦当以及各种陶兽碎片。新王宫遗址前有一条苔痕满地的踏道。踏道分成两部分,下部为五级,上部为九级,象征九五之尊。九级台阶两侧又各有台阶通道,形成“连三踏道”。左右两侧踏道宽度虽然相同,然而细看之下,左侧阶梯长而垂带短,右侧阶梯短而垂带长,左文右武,象征文尊武卑。由此可知,以武力立城的杨氏家族,仍然不免受到无远弗届的汉文化影响。
探访考古所海龙屯工作站
贵州省考古所海龙屯工作站设在山顶上。绿色密林中,考古所的红色队旗格外耀眼。考古工作者每日往返于这条山路,他们说习惯了,20分钟就上去了。我上山用了3倍时间,腿脚发软,全身都湿透了。
工作站用一个房间展示近年来的发掘成果。据考古人员介绍,这些成果主要有发现环绕新王宫的城墙,新王宫的整体格局逐步清晰,建筑所用的砖瓦和石材的来源找到了答案。而且还出土各类文物达2000多件,包括瓷器、玉器、砚台等。展示厅辟有一个监控室,通过百余个摄像头监控整个遗址区。我走进工作站的办公室兼文物储藏室。一进门就瞧见悬挂在墙上的朝天关匾额拓片。“朝天关”三字为杨应龙手书,落款明万历年间。杨应龙是杨氏第二十九代统治者,此人桀骜不驯,飞扬跋扈,明朝中央政府决定拿下他,便有了“平播之战”。
一排储物架上摆放了许多残缺瓷器或出土陶器,考古所小谢正在拼接新出土的一批青花瓷片。这些器皿多为土司从景德镇购入,以万历年间制品居多,最早的一些带宣德年款,反映了土司城堡生活化的一面。小谢说,拼接文物碎片要有耐心,要学习古代纹饰艺术。找到了匹配的部件,先用酒精灯将蜡融化,再用黏合剂粘合。遗失的部分用泥坯修补,还原器形的面貌。对于历史,我们需要严谨的考证,还要带一点想象力。
办公室墙上贴着考古工作进程表。考古人员早上8时上班,晚饭后还要对文物进行录入整理,一直到21时。考古所副所长李飞的工作室在最里面房间。他在屯上住了数百个日夜,他说这里每一寸土地都藏着一个关于土司文化的秘密。
我在山上住了一晚。晚餐是农家小炒,喝自酿的苞谷酒。酒过三巡,便动了夜访海潮寺的念头。海潮寺建于1600年,在原“新王宫”中轴线上。山路漆黑,伸手不见五指。小谢叫上“二妹”,打着手电,照亮眼前的一小块路,带我向海潮寺摸去。“二妹”是一条黄狗的名字,像小谢的女儿一样寸步不离。这“一老一少”无数次出现在我的镜头里。
次日清晨,见两位七旬老者拾级上山。夫妇俩来自澳大利亚,经营一家数字多媒体设计公司。他们此次来海龙屯,是为土司遗址景区设计多媒体展示。和他们聊天,他们说海龙屯已经成为世界遗产,一砖一瓦都要保持原状,对海龙屯的复原和讲述只能用多媒体的形式再现。他们设想是在海潮寺内用投影和触摸屏讲述新王宫生前身后事。
海龙屯,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姿态,将重新回归人们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