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5年07月24日 星期五

太行深处寻访电影《老井》拍摄地

白英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5年07月24日   第 15 版)

  老井村一瞥

  老井村原本并不叫“老井”,多年前,村名还是“石玉峧”。它困顿在莽莽太行深处,“出山靠爬,吃水靠天”,尤以缺水名闻乡里。1987年张艺谋主演的影片《老井》,以小村打井的苦难史为故事原型拍摄而成。电影一经问世就引起了轰动,多次在国内国际获奖,也使深山小村的“贫困”名扬天下,石玉峧村就开始逐渐被外界称为 “老井”了。

  进入老井村,随处可见一眼眼枯井。枯井前大多都立有简朴的石碑,我仔细看了一下,较早的石碑为清雍正年间所立,较晚的出自上世纪70年代。

  时令已入伏,这里却由于深山老林的庇佑,山风徐徐,凉爽宜人。村头石碾上,几位歇凉的老人在悠闲地扯着闲话。“天下雨雪就像是过年。”说起村里的井,村民李老汉话匣立刻打开了:上世纪70年代,有一年天旱得厉害,村民们白天上山下地,天一黑就得赶紧放下手头的营生,担起水桶往15里外的河沟处跑。

  老人手指向的不远处,正是村里最著名的一眼枯井,除了立着“清宣统第二年,打井第二眼,经一年零八个月打成,无水,井口掉石伤二人”的石碑外,还有一块“老井电影拍摄处”的石碑,电影《老井》的问世,让老井村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在各方面的大力扶持下,首先,老井村告别了吃水难。走在崎岖的山路两旁,路南路北所观之处形成了鲜明的比照。山路的一侧是间距很近但零乱破旧的几十眼干窟窿,而另一侧是利用地势落差,采用地下机械辐射自流引水技术,每隔百余米新建的5眼定向竖井的新井口。其次,老井村成为了旅游热点,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特别是在2005年实现了通路、通电视、通移动信号、通电话。政府与相关部门的“输血”,使村民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当地流传着这样的民谣:“石梯、石楼、石板房,石地、石柱、石头墙,石街、石院、石板场,石碾、石磨、石谷洞,石臼、石盆、石水缸,石桌、石凳、石锅台,石庙、石炉、石神像……”即使从没有到过老井村,也可以从民谣中听出来,这里的民居是由石头组成的。在都市里看惯了由冰冷的钢筋水泥搭建起的林立高楼,独具风情的石板房让人犹如触摸到了山乡的灵魂。

  石板房并没有什么装饰,山民把满山皆是的石头采集在一起,经过打磨等处理,或干脆就不做任何处理,只是选取合适的石板,进行搭配组合,使这些石板变成了千姿百态的石墙、石瓦、石院和石径。石板与石板之间,没有泥土的胶着,没有钢材的固定,从屋基到屋顶、从地面到四壁浑然一体。建筑样式随意自然,单间、多间错落有致,有一种和谐恬静之美。

  行走村中,路边都是忙碌的村民,他们随意地开着玩笑,说着逗趣的话,脸上洋溢着发自内心的笑容,对待外来的游人相当地欢迎和友好。接受他们的邀请,我跟着他们进了屋子,石板房中的陈设处处透着岁月的痕迹,但也不乏现代的气息。看了这生活在太行山深处的人们自然、无拘的生活状态,忽然感觉到,快乐其实是一种极其简单的感觉,男人们在田间劳动得有力,女人们在家里操劳得甘心,少男少女们在石板院子里玩扑克得有闲情,他们的幸福感是那样明媚地洋溢在脸上,荡漾在眉宇间。

汽车之城的艺术范儿
海龙屯:风雨苍黄700年
太行深处寻访电影《老井》拍摄地
责编:栾 峰 邮箱:luanfeng5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