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5年06月20日 星期六

结缘海外版17年

工作生活两得益(我与海外版)

宋卫社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5年06月20日   第 06 版)

  我与《人民日报海外版》结缘于17年前。1998年7月,我应邀赴英国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初到异国他乡,人生地疏,备感寂寞。一日,从朋友处偶然借得几张《人民日报海外版》,如获至宝。当时报纸上大幅刊载的是我国南方几个省遭遇特大洪涝灾害的消息,解放军战士们正在冒着生命危险抗洪救灾。我看了心里沉甸甸的,为不能参与救灾而遗憾。思虑再三,我联络了中国驻英大使馆,一方面咨询如何给国内捐款,另一方面也表达了想订阅《人民日报海外版》的愿望。使馆的一位姓童的女士热情地接待了我,在她的指点下,我联系到肯特大学的学联,从1999年开始订阅海外版。17年来,海外版不仅充实了我的精神生活,还对我的日常工作给予了很大帮助。

  工作上的良师益友

  我在英国主要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同时也参与了几所大学和学院的中医教学,海外版对我这两方面的工作都有帮助,让我受益匪浅。

  在英国诊治患者,除了治疗、开药外,医生还要花很多时间与患者聊天,因为交谈本身也是一种疗法。每天来就诊的基本上都是英国人,他们得知我来自中国,常常在治疗之余问各种关于中国的问题。由于英国民众对当代中国知之甚少,我便利用聊天的机会向他们介绍一个真实客观的中国,而海外版为我提供了翔实可靠的资料和信息。

  2008年汶川地震后不久,一对英国老夫妇来我这里看病,老先生向我询问中国抗震救灾的情况。正巧我手头有一份刚收到的海外版,我打开报纸向他们展示抗震救灾的新闻、我国领导人为逝者默哀的图片以及群众打出的“大爱无疆,大难兴邦”的条幅,并将条幅上的意思翻译给他们。老夫人听着听着,眼圈发红、喉头哽噎,老先生竖起大拇指连声说着:了不起的民族、了不起的民族。那一刻,尽管我内心无比悲痛,却也真正感受到了作为炎黄子孙的自豪和骄傲。老两口走的时候,向我索要报纸,说要让家人也看一看。我被他们的诚意所打动,只好忍痛割爱,把报纸送给了他们。事过多年,当时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

  还有一件事发生在最近。不久前我接诊了一位女患者,言谈中她提及对中国象牙交易的担忧。我向她展示了今年5月30日海外版刊登的《中国再次销毁查没象牙》一文,向她解释了中国政府保护野生动物、严打象牙交易的力度和决心。听着我的讲解,看着报纸上的相关图片,该患者连连点头,并对自己的无知表示歉意。

  来到英国后,我曾先后在几所中医学院或大学的针灸系教学。中医课的基础理论部分抽象晦涩,老师讲起来很费劲,学生听起来也很吃力,对于那些对中国文化一无所知的洋学生来说,阴阳五行理论无异于天书。如何让当地学生理解并记住这些理论呢?又是海外版帮了我的大忙。我从海外版上摘抄了大量的文史知识,以丰富我的讲课内容;从《健康生活》版获取最新医学信息和动态,与学生共享;从《学中文》版借鉴其他老师的教学方法,应用于我的课堂教学。借助海外版提供的资料和信息,我每次都把课讲得生动有趣,课堂上笑声不断,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领略了神奇的中医药理论及其背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每个学期末学生们对任课教师进行打分考评时,他们都对我讲的课很满意,给我打的分也挺高,可谓师生皆大欢喜。

  休闲生活的好伙伴

  工作一天后回到家里,晚饭后最惬意的事就是泡一杯清茶,坐下来细细品读海外版。《万家灯火》让我体味普通人的酸甜苦辣、世态炎凉;《名流》让我学习各行各业成功人士的奋斗经历,时常对他们付出的努力和艰辛而心怀敬仰之情;《读书沙龙》让我分享爱书人与书的轶闻趣事,从中领略“第一等好事只有读书”的深刻含义;《读者桥》刊登的文章都很实用,每期的“语文信箱”我都做成剪报。当然,还有我最为钟爱的《文学乡土》,一篇篇饱含激情的文字,常常触动我内心最柔软的部分,感人至深的描写常常让我泪流满面。许多自然质朴的文章常常勾起我的乡愁,意识到千山万水从未阻断我对那片热土的挚爱,流失的岁月也从未冲淡我对那片土地上父老亲朋的牵挂和思念。

  有些好文章我看了一遍又一遍,屡看不厌,后来决定做剪报,将文章永久保存。十多年来,我已做了二十几本剪报,闲暇时翻出来温故知新,真是莫大的享受。几年前我的岳父、岳母来英国探亲,我向他们展示了自己的剪报,他们非常喜欢,由此也喜欢上了海外版。

  阅读海外版已成为我的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每年10月初快到征订下一年报纸的时候,我都会密切关注大使馆网站的订报信息,看到订单立即填好,连同支票一块儿寄到使馆。周而复始,年年如此。

  值此海外版创刊30周年之际,作为海外版的一名老读者,我要向报社的各位编辑老师们道一声辛苦,从心底里说一声:谢谢!

  

  作者简历:

  宋卫社,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曾就职于北大医院,任主治医师。1998年应邀赴英国从事中医工作,并先后在伦敦传统针灸学院、城市学院及东伦敦大学任教。现为英国针灸学会及英国中医药学会会员。

坐着超级邮轮看世界(海外纪闻)
工作生活两得益(我与海外版)
外国礼俗面面观(礼仪漫谈(184))
“的”“地”“得”的用法(语文信箱)
期数:357  责编:张燕萍 汪灵犀   电话:8610—65369316 邮箱:hwbdzyd@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