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5年04月24日 星期五

《第三极》:青藏风光尽在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5年04月24日   第 10 版)

  对风景的节制,反倒成就了更美的“风景”,那就是人和自然的和谐。在《第三极》里,无论是老人带羊转经、小赛马手,还是寻找小藏獒的故事,镜头平静地叙述人与动物、大自然的关系,将观众渐渐拉入青藏高原的原生态,身临其境。

   

  “何必管那一片海有多澎湃,何必管那山岗它高在什么地方,只愿这颗跳动不停的心,永远慈爱”,随着同名主题曲的响起,大型纪录片《第三极》日前在央视4套完成首播,收视火爆、好评如潮——截至3月30日6集累计观众规模8334万,首轮播出期间优酷独家平台播放量超过2013万,网友感慨“这部片子让人寻找到了心灵的平静”,有藏族同胞在微博评论“拍得很纯粹,没有说教,作为生活在第三极的我感到受到了尊重”……

  自《舌尖上的中国》之后,用“目前最受欢迎国产纪录大片”来形容《第三极》不足为过。首轮播出后,该片平均收视率达到0.37%,比同时段电视剧还高10%。这部6集纪录片究竟何以吸引众人,获得一边倒的好评?

  《第三极》拍的是什么

  《第三极》将视角对准青藏高原,用讲故事的方式,聚焦当代西藏人的生活,探讨人的心灵与大自然相和谐的话题。为了能在内容上全面反映青藏高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景象,该片在拍摄手法方面创下了多项纪录。

  首次在地球5000米以上最大的湖泊冰潜拍摄,首次在雅鲁藏布江岸200米悬崖悬空拍摄,首次高清纪录羌塘无人区的动物生态链。为了有所突破,该片前后有6个调研小组、4个摄制小组深入青藏高原60多处秘境拍摄500多天,行程超过10万公里,成为迄今为止拍摄地域最广的关于青藏高原的纪录片。

  拍摄的艰辛难以想象,然而这还远不足以成为打动观众的充分条件。在看了无数国外优秀纪录片后,导演曾海若深知,一部好的纪录片必须得绷着“遵循纪录片创作规律”这根弦。“片子的基本逻辑是什么样的环境对应什么样的人。”曾海若表示。也就是说,制作团队的宗旨是,不主动追求美景,不去拍与故事割裂开的美景,减少纯粹的空镜头。

  于是人们看到的镜头是这样的:西藏农妇朝田野走去,村民们在耕种,镜头一摇,成群的黑颈鹤出现了。黑颈鹤在扇动翅膀仿佛欢迎农妇的到来,似乎在感谢曾经搭救过它们性命的人。“黑颈鹤很美,但它一定是这个故事中所独有的,而不是为了说明西藏环境好。人若能和谐到风景里,他就是风景。”曾海若说。

  对风景的节制,反倒成就了更美的“风景”,那就是人和自然的和谐。在《第三极》里,无论是老人带羊转经、小赛马手,还是寻找小藏獒的故事,镜头平静地叙述人与动物、大自然的关系,将观众渐渐拉入青藏高原的原生态,身临其境。

  国际化表达的成功范例

  在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看来,《第三极》把西藏的自然环境和人的生存样态表现得非常充分,这种生活状态是“顺自然而丰富自然”,特别生动特别美。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历史研究所所长张云认为,以往介绍西藏的作品容易“轰轰烈烈”,却不够扎实。《第三极》通过讲述最普通的人和事,展现出西藏不普通的发展,“讲述手法令人眼前一亮。”

  事实上,《第三极》并不是一部风光片,而是人文纪录片。片中大概有30到40个故事,涉及亲人间的相处、个体与群体的互利互惠、人与动物的和平共处、人与环境的休戚与共,这些都是全球观众共通的话题,理解上没有任何障碍。正因如此,该片受到许多海外观众的喜爱。据新浪微博大数据统计,《第三极》的观众人群中有6.3%是海外用户,在所有地区排名中位居第二。

  制作方介绍,这部纪录片随后将走上美国国家地理频道覆盖的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电视网络。近年来国际纪录片界日益关注中国题材,不过在寻找片源的时候,却发现中国目前适合对外播出的纪录片并不多。

  国家地理频道亚洲区副总裁、中国区负责人祁冬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表示,中国的风光片很多,但类型趋同而且比较单一,国外观众更想了解的是这片土地上居民的生活状况,他们想看的是故事,但能讲故事、会讲故事的中国纪录片太少,《第三极》不愧为其中的佼佼者。

  事实上,《第三极》是极少数中国自主摄制纪录片成片直接播出的成功案例,而正如张云所评价的,这部纪录片的成功之处就在于“讲好西藏故事、讲好中国故事,善于从细节入手,把人文刻画得非常好,把西藏文化最本质的东西表现出来”。

  (本报综合新华社、《东方早报》、《北京青年报》报道)

《第三极》:青藏风光尽在
《速度与激情7》火了,国产电影咋办?
跑出快乐与公益
“2015年纪录片 扶持计划”启动
责编:郑娜 邮箱:zhengnahw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