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5年02月04日 星期三

转型、新生与引领

中关村的三副面孔(行进中国·精彩故事)

申孟哲 闫梦醒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5年02月04日   第 01 版)

  图为车库咖啡里的创业者们。
  闫梦醒摄

  中关村在哪儿?地理上,它并不局限于一个特定地方——北京市海淀区西部那条著名的“电子卖场一条街”,当然是中关村;同时,以“中关村创业大街”、海淀留学人员创业园、清华科技园等为代表的“产业孵化器”,也是中关村;而在北京市的每一个区县,甚至在全国的一些地方,都有名为“中关村科技园”的园区,它们被称为“中国的硅谷”。要观察中国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发展和改革,中关村是一个绝佳的典型样本。

  

  面孔一:电子卖场的纠结

  人潮涌动的电子卖场,巨大的广告屏幕,以及层出不穷的促销和优惠信息……在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这都是最为人熟知的“中关村一条街”的典型面孔。

  然而改变总在悄然间发生。2月1日,本报走访了中关村e世界。我们看到,曾经是一些大品牌商铺的地方,早已“人去柜空”。偶尔有几个零星营业的柜台,店员也都是忙于填写快递单据——线上的生意,勉强可以弥补线下的惨淡。

  事实上,早在2011年,中关村的太平洋数码城就已关门,收归北大所有。之后,海龙、鼎好、中芯大厦等卖场,也纷纷通过各种方式,逐渐转型成写字楼。

  在中关村西区管委会办公室主任高毅看来,电商的崛起、自身经营不善,让曾经风光无限的中关村“卖场模式”不得不面临转型。2009年,北京市海淀区就曾下发文件,明确表示“不再鼓励电子卖场”,建议放弃摊贩式经营模式,鼓励科研机构、技术企业、科技金融类企业入驻。这样的转型,也是海淀区政府希望打造的中关村西区“升级改造的样板”。

  面孔二:孵化平台的亢奋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就在中关村电子卖场纠结转型、调整业态的同时,向西不到1公里的创业大街上,中关村却呈现出另外一副截然不同的面孔。

  一间名为“3W”的咖啡馆,几十张桌子,装修简洁。25岁的陈凯在这里点了杯咖啡,开始自己一天的工作。他现在的创业项目,是做一款“网络设计孵化器”。

  “大概是一年前知道创业街,然后2014年底过来的,平常就在咖啡馆里‘上班’。来这里主要的目标,就是找项目的合伙人,因为在这样的平台里,能认识很多针对性强的人。”陈凯说。

  像陈凯这样的年轻创业者,构成了这条“中关村创业大街”的主体,也给这条并不年轻的街道带来了无穷的活力。据了解,从去年6月开办到现在,这条街上,已经汇集了诸如车库咖啡、3W咖啡、36氪等21家新型创业服务机构,形成了完整的创业生态体系;已有123个团队在这里获得融资,平均融资额500万元。

  面孔三:中国硅谷的自信

  其实,中关村在人们心中更加根深蒂固的一副面孔、一个标签,是“中国硅谷”。

  这一起源于“电子一条街”的园区,早在1988年5月,就经国务院批准,成为中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第一个国家资助创新示范区、第一个国家级人才特区;2011年,国家的“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把北京中关村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建设,中关村目前已经聚集了以联想、百度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企业近2万家,形成了包括下一代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卫星应用、新材料、高端装备与通用航空等在内的优势和潜力产业集群,成为首都跨行政区的高端产业功能区。

  也正因此,十八大之后,中央政治局也曾来到这里集体学习、考察,在这块中国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田上留下脚印。

  去年12月3日,在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中关村关于创业、股本制度、税收等的一系列政策,获批在全国推广。

  中国互联网协会秘书长卢卫告诉本报,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中国社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更加需要创新型的人才。中关村科技园以地区为依托、集中各种人才,更有利于整合创新优势,也更能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愿景。

中关村的三副面孔(行进中国·精彩故事)
加强和改进群团工作
推进大通关建设改革
中共中央电贺越共成立85周年
春运大幕今天开启
车行高速路 一卡走全国
贪官“避罪天堂”正在坍塌(望海楼)
“蛟龙”号印度洋下潜满10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