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5年01月29日 星期四

把扶贫之水浇到“穷根”上

四川精准扶贫减贫250万人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5年01月29日   第 04 版)

  1月27日,唐生良展示刚从地里拔出的沙参。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对农业大省、人口大省四川而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无疑在农村。贫困人口多、贫困面积大、贫困程度深,是不得不面对的特殊省情。2012年底,全省农村贫困人口高达750万。

  为了让贫困人口迈向富裕,近年来,四川逐渐探索出一条把水浇到“穷根”上的精准扶贫之路。仅两年时间,全省就减贫250万人。

  找准“症结”拔“穷根”

  “脸朝黄土,背朝天,日子根本没法过。”这是乐至县金顺镇金家沟村村民唐生良常挂在嘴边的话。老唐由于背部受伤,骨头钙化,每天只能夹着钢板生活。靠着3亩多地,一年只有600元的收入,是典型的贫困户。从2014年开始,由于精准扶贫的推进,老唐的日子开始发生变化。

  “我这7分地的沙参,年收入最少在5000元左右。”27日傍晚,唐生良指着绿油油的一片沙参苗告诉记者。在村委副主任陈铁的定点帮扶下,老唐不仅获得了部分启动资金,还学到了沙参种植技术,走上脱贫之路。

  找准“症结”拔出“穷根”,如今已成为四川各级党委政府的共识,扶贫成效逐步显现。四川扶贫移民局数据显示,2013年底,四川农村贫困人口从750万减至625万,2014年减贫129余万,2年减贫250余万。

  啃下扶贫“硬骨头”

  四川750万贫困人口,大多生存难自保、发展缺基础,是最难的“硬骨头”,靠常规手段难奏效,根本还得靠改革。

  2014年3月,四川出台新政,剑指贫困县考核、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金融服务与社会参与领域等多项改革。9月,分类考核88个贫困县办法明确出台:不唯GDP,主要看扶贫开发成效。10月,多项创新机制全部印发,吹响全面深化扶贫改革号角。

  仅仅半年,广元市利州区龙潭乡贫困户张子奎迅速脱贫:特惠资金直接到户,贷款有财政贴息、政府担保,规划和产业也有“穷人点菜、政府下厨”……靠修摩托车和2亩番茄,他家5口人能增收1万元。

  更多的扶贫之变也在全省落地——项目审批权下放到县,随之下沉的还有20多亿元财政扶贫资金,基层攻坚更加从容;携手金融机构筹设扶贫贷款风险担保基金、签署金融扶贫战略协议……

  所有改革都指向同一方向——精准扶贫。2014年,四川精准扶贫实现历史性突破,不仅扶贫对象明确到村到户到人,而且减贫人员也实现到户到人。2年中,四川精确瞄准750万贫困人口、11501个贫困村,资金项目和干部帮扶精准沉到村、扶到户,一户一台账、一家一规划,把扶贫之水真正浇到“穷根”上。

  构建“大扶贫”格局

  多项改革盘活了四川扶贫模式,与此同时,政府、市场、社会多维联动的“大扶贫”格局也初步构建。

  新一轮的扶贫攻坚战主攻连片特困地区。四川顺势而为主攻彝区、藏区、秦巴山区、乌蒙山区四大战区。2014年4月,片区发展与扶贫攻坚年度方案出炉,锁定脱贫30多万人。当年,250个村启动彝家新寨建设;藏区32县减贫4万多人,超额完成目标;秦巴山、乌蒙山区43个片区县各投入1000万元,连片扶贫开发成效显著。

  鲜活的故事是最好的注解。2014年,5000名彝区中职生免费坐进内地课堂;喜德县曲子洛村这个海拔2551米的角落,成为全县唯一彝家新寨建设极贫村……

  在四川,扶贫已不再是孤军奋战,“大扶贫”格局正开启脱贫“加速度”。

  (据新华社成都1月28日电 记者周相吉、陈地)

探索残疾人就业新渠道
深圳迎来家门口的“最高法”
五保老人福利院享晚年
雪后古城韵味浓
非洲减贫合作备忘录签署
大成与德同打造最大律所
盛京庙会非遗走俏
四川精准扶贫减贫250万人
梁山斗羊扣人心弦
责编:陈劲松 汪灵犀 邮箱:dieryw@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