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5年01月28日 星期三

“掌声记录仪”能有多大用?

孙 仲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5年01月28日   第 05 版)

  近日,央视羊年春晚发布消息:春晚语言类节目第一次审查在央视老台址如期举行,共有包括相声、小品在内的8个节目参加了审查。令人好奇的是,此次语言类节目一审,总导演哈文首次采用了“掌声记录仪”来选审节目。

  采用“掌声记录仪”来选审节目,这在春晚历史上确实是第一次。但我以为,此举纵然是第一次,也算不上创新,我们不必抱以太大期望。

  首先,“掌声记录仪”只是运用于节目选审,而电视观众是感受不到的。对于春晚剧组选审节目来说,“掌声记录仪”或许确能起到一定作用。比如,通过监测现场观众在自然放松状态下对各个节目的鼓掌情况、笑声分贝等数据,对现场观众在各个时点的反应进行记录,然后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从而真正选出“笑点”多、“笑果”好的节目。再比如,可以通过数据分析,找出某个节目的薄弱之处,然后进行修改、强化,达到精益求精、锦上添花的目的。

  但是,这种作用又是有限的。毕竟,它只是改变了以往单纯由人来选审节目的做法,增加了对现场观众反响情况的数据分析而已。这样确实能把真正好的节目选出来,却未必能保证选出来的就是好节目。换句话说,如果参选节目中没有好节目,你的选审手段再高明,测评机制再科学,恐怕也无济于事。相反,只要节目真正好,不管是你怎么去选审,它都会脱颖而出,并最终受到观众欢迎。赵本山最初上春晚一波三折,终究还是靠《相亲》这个小品一炮而红,不就是很好的例证吗?

  其次,春晚真正需要的创新,还是创作本身,而不是节目的产生方式或过程。春晚的模式僵化,内容乏味,语言类节目不尽如人意……这些才是迫切需要创新的。怎么去创新,得根据观众需求及当下流行趋势而定。如果不能在创作上放开手脚,而只在怎么选节目上动脑筋,恐怕很难推出真正令观众满意的节目。归根到底,真正好的节目是“演”出来的,而不是“选”出来的。

  实际上,春晚近些年来在选节目或选演员上,还是采取了不少新措施的,诸如举办“我要上春晚”、“直通春晚”之类的选拔活动,面向基层征集节目等等。但效果,却不是特别的理想。一方面,很多普通(尤其是草根)演员有幸被选中后,往往不能表演体现自我特色的节目,而是被动地参与到相关组合节目中,黯然失色;另一方面,即便有些节目得以在春晚演出,也因为先前在选拔时已为广大观众所熟知,没有了新鲜感。如果春晚剧组能组织精干人员专门进行创作——包括语言类节目、歌舞类节目等等,没准能多推出一些好节目。仅从语言类节目来说吧,现在各地出现了不少专门从事喜剧表演的团体或组织,而且影响都不小,如果春晚剧组与这些团体或组织切实合作,把他们邀请进创作队伍,应该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春晚愈发难办,央视方面也在迎难而上,包括取消总导演竞聘制、邀请冯小刚这个“外人”担任总导演等,都表明已在尝试转变、革新。具体到这一届,哈文第三次担任春晚总导演以后,先后采取多项新举措,更让人感受到央视方面在办好春晚上的诚意和付出。但是,一切努力的效果如何,完全要等春晚正式播出后由观众去评价。过程,已然不重要,结果,才是观众最关心的。所以说,对于春晚这一次破例采用“掌声记录仪”来选审节目,我们在表示支持的同时,也不能过于乐观,还是静等结果吧。

音乐产业跨界新玩法
“掌声记录仪”能有多大用?
电影3D转制不是灵丹妙药
个性化电影频道为老片找到新粉(资讯)
责编:宋 冰 邮箱:ice_songbi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