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5年01月17日 星期六

苗寨寻梦

梁冬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5年01月17日   第 07 版)

  苗寨风光

  苗岭飞歌

  牵着西江苗寨的手,我去聆听一个千年延续的故事,寻觅原生态的梦。

  “没有故事的人,应该去趟西江苗寨,那里正在发生故事。”耳边又响起导游的话,这不,故事已经开始了。

  站在高处,鸟瞰苗寨,真佩服苗寨祖先在此选址建寨的智慧。这真是一个山清水秀的风水宝地。苗寨坐落在起伏的青山之中,清澈的河流从寨前流过,河道两旁平坦宽阔。苗寨数量众多的房屋,依托缓缓的山坡,层层叠叠,次第而建。河道如绿色的缎带,从苗寨脚下缓缓而流,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仿佛苗家华贵的服饰,给苗寨平添妩媚的风韵。你看,薄雾弥漫的山寨,层层叠叠,变幻出深深浅浅的美丽剪影。早炊的袅袅炊烟,形成一个个烟柱,在屋子上方缓缓升腾;好似陶渊明诗歌中所描写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久在城市生活的我们,好久都没有看到这种炊烟了。不经意间,便让你心醉不已。心中升起一种穿越了时空的观感,回想起祖先农耕生活的情调。

  不过,西江千户苗寨让你震撼的,不仅是整体寨貌巨大的规模与恢宏的气势。那映衬于鲜花绿树之间,层层叠叠的吊脚木楼,黑瓦铺成的屋顶,更显清秀、端庄、古朴。暗黄色的枫木板壁,在阳光下发着熠熠金光。前檐下,装有栏杆。当你走进山寨,看到姑娘站在吊脚木楼瞭望远处,不知你是否会联想到影像里贵阁千金关窗时的羞涩!起源于上古时代苗族始祖蚩尤,在十万大山中已找不到遗物。但沿袭不变的文化熏染,体现在几乎一种建筑模式中,成为千年不变的时尚。这一栋栋由枫木搭成的吊脚楼,全以榫头衔接,工匠们全凭手工制作,其造型结构一般为坐西朝东,坐南朝北,层顶全盖以小青瓦。户与户之间有小青石铺砌的小道连接,整洁卫生、舒适清爽。吊脚木楼栉比相连,次第升高,整座苗寨天然地形成一对偌大的铆,被建筑界赞为“民族建筑之瑰宝”。

  徜徉苗寨,觉得自己真的是在历史的时光通道中徘徊,在民族文化古代遗存中瞻顾,似乎处处都发散着吸引人的魅力,处处都让人流连。如果有幸在吊脚楼住一宿,不妨观赏千户苗寨多情的万家灯火夜景,就不枉西江之行了。

  对于苗族人来说,生活上的差异或许都不会影响生活质量,在他们的心里唯独没有歌舞不行。走进苗寨无论是居所,还是露天场所,弹唱声密集,悠扬婉转的歌唱此起彼伏,身着华丽服饰的男女翩翩起舞。他们更欢迎远来的客人参与,那将是舞姿翩跹、唱腔迥异的组合,引来围观的人拍手大笑。身着华丽服饰苗家姑娘,恰似如云美女,亭亭玉立,婀娜多姿,让人目不暇接。我仿佛立于水边,静听水的清唱,或站于山巅,看着轻歌曼舞的超然,或隐于山谷,俯首细想着心事。哦,不善歌舞,该是多么乏味啊。但被这欢乐的氛围所感染,我腿脚不由自主地陷进跳舞的队伍,歪歪扭扭地跳起来。一位苗族大爷,边跳边给我纠正动作,说着:“参与就好,参与就好!”就这样,在欢快、悠然闲适之间,自然之美与人的智慧结合得那么天衣无缝,有着贴心贴肺的清雅。演绎出的无限激情,像是一场梦境,恰是一首诗篇写在蓝天白云之上。

  西江苗族能歌善舞,宾至如归更是他们的待客之道。“朋友来了有好酒”、情浓于酒,是苗家特有的待客方式,也是他们的最高礼仪。秘而不宣的拦门酒,难忘今宵的长桌宴,尽管时光暂短,但那浓浓的乡情习俗,犹如一条纽带,架起一座桥梁,在你的记忆长河里,烙下一道深深的印记。拦门酒是必须的,但凡游客进寨门之前,都要先过这一关,苗家人身着盛装、拿出自家酿制的香甜米酒来迎接客人。别以为像米汁一样的米酒,清淡无味,入口没有辛辣,三碗下肚,就会像武松到景阳冈一样!我身边的一位青年,就没有架住三碗米酒的热情,醉意犹浓,但吐出真言:好爽啊,我心里高兴,忘不了这三碗酒。长桌宴,洋溢着集聚一堂、欢聚一桌的热乎劲,人有多少,桌就有多长,蕴含着苗家的盛情。坐在桌两边,喝着龟凤汤,尝着特色菜,品着糯米粑,吃着丰富美食,对酒当歌,呷上一口,顿觉浑身轻松,疲劳已去,又是一番怎样的情调!

  清香高爽,滋味鲜醇。这时你不觉得你正在一个故事中,享受着原生态的梦吗?

今年出境游六大新看点
苗寨寻梦
新疆昭苏观“打馕”
柬越之旅
责编:田晓明 邮箱:13901161689@13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