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5年01月12日 星期一

江孜卡垫

传承近千年 面临新挑战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5年01月12日   第 04 版)

  国家非遗项目藏族邦典、卡垫织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边多在介绍“布达拉宫”挂毯的工艺。
  新华社记者 索朗罗布摄

  身后边放着酥油茶,绛红、暗蓝等各色毛线在身体左侧,双手快速地一层层的编织着,编完一层后用右手拿着铁制或木制的小锤敲打,54岁的巴桑正在地上编织卡垫。这是记者11日在西藏自治区江孜县地毯厂看到的场景。

  900多年制毯历史

  江孜是西藏著名的卡垫之乡,江孜卡垫纺织精密,经久耐用,花纹富有民族传统特色,颜色鲜艳夺目,已有900多年的制毯历史。在明清年间,江孜卡垫是西藏地方政府官员向朝廷进贡的主要贡品。

  13岁在家跟着父母学习编织卡垫,巴桑算是厂里的老师傅了,他已带出了8位徒弟。

  “编卡垫需要耐心和细心,每个环节都要认真做好,要不然编出来不结实也不好看。”巴桑说,一般来说,16岁以下开始学会学得快一些,成功率也高。

  藏族歌曲萦绕在整个房间,19岁的普布卓玛坐在师傅旁边小心翼翼地缠绕着毛线,并不时看着前上方的复杂图案。她说:“看图案、配色、上线等很麻烦,我学3年了还不敢单独编,幸亏有师傅带着,我不懂就可以问,现在觉得越来越简单。”

  记者采访了解到,江孜卡垫包括染料在内的一整套工序全是纯天然手工制作,包括:梳羊毛、纺毛线、染色、倒线、手工编织、平剪、洗毯等生产工艺。

  身上沾满了羊绒,右手拿着梳好的长条羊毛团,左手有规律地转动着纺线机手柄,年过6旬的仓决正在纺线。在地毯厂干了35年的仓决工作认真,技术高人一等。她说:“在这里挣钱比在家种地强多了,这些年我们的工资也逐渐变多,我一年最少能挣3万块钱。”

  产品一直供不应求

  地毯厂工人近百名,全部是江孜县农牧民,农忙时节他们会回家干地里活。然而,江孜作为西藏卡垫之乡,还拥有数以千计的家庭卡垫作坊。厂长边多说:“卡垫企业化生产出于传承保护古老工艺,以规范化、标准化生产,做大做强品牌。”

  西藏江孜县地毯厂于1973年正式建立,开始小规模、企业化生产卡垫,每个工序都有独立的生产房间。目前,年产量超过1万多平方米,每年平均总收入达250万元,年利润40余万元。1984年,江孜卡垫、地毯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30多年来,地毯厂生产卡垫、地毯15万多平方米,60%以上出口到北美、西欧、东南亚等地区,同时,培养了3000多名技术精湛的藏族纺织技工。2011年,江孜县地毯厂被文化部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64岁的边多出身卡垫世家,14岁开始在家跟随父辈学习编织卡垫。他说:“我从小就喜欢编卡垫,当时进厂时我年龄最小,就跟着师傅学习,这里的要求比较高,一般学8至9年才能真正学成。”边多于2009年获得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藏族邦典、卡垫织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近年来,纯羊毛手工编织的江孜卡垫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江孜地毯厂一直都是先预定后出货,在2015年年初已收到预定至8月份的卡垫,工人们每天加班加点赶制卡垫。对于卡垫技艺的传承与地毯厂未来的发展,边多也道出了心中的忧虑。“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招不到人,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学,随着社会的发展,藏族传统的技艺传承也面临不小的挑战。”他说。

  (据新华社西藏日喀则1月11日电 记者刘洪明、索朗罗布)

《拜年》特种邮票发行啦
探月服务舱回到环月轨道
“科学”号西太平洋探“海山”
中国援助马来西亚、斯里兰卡
中医药走出去亮点频出
我PCT国际专利受理量年增15%
传承近千年 面临新挑战
普洱一周连破3起毒案
西部进境水果肉类口岸落户重庆
哈尔滨国际雪雕比赛开幕
“泥咕咕”叫响国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