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4年12月26日 星期五

“我们的根在中国”

徐虹雨 李欣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4年12月26日   第 12 版)

  “读书的时候,念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太美了。没有想到,许多年后,我真的来到了诗人所说的地方。”12月24日,在湖南常德柳叶湖司马楼前,来自印度尼西亚的第三代华裔、印度尼西亚的带队老师纪丽诗动情地说。这是她第一次来到湖南,与她一起参加此次2014年海外华裔青少年“中国寻根之旅”冬令营的两个儿子则是第一次来到中国。

  这次“中国寻根之旅”冬令营共有66名来自印尼、泰国、马来西亚和新西兰的华裔青少年参加。在湖南省华文教育基地、武陵区的授课地点——南坪乡中学,孩子们共有3天的课程,重点学习剪纸、丝弦、渔鼓、武术、绘画等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化。之后,他们还将游览张家界、凤凰古城,感受祖国的壮丽风光、民俗风情。

  12月24日,老师将他们常德之行的最后一堂课搬到户外——常德柳叶湖司马楼前。

  “司马楼是为纪念唐朝大诗人刘禹锡而建立的。刘禹锡曾经被朝廷贬官,在常德呆了十多年,创作了‘竹枝词’。” 常德武陵区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李亚平给华裔学生们介绍。

  “我们这几天还学习了常德丝弦,有一首就是根据刘禹锡的诗歌改编的。大家还记得吗?”

  纪丽诗的小儿子王耀生回头望了望刘禹锡雕像,第一个亮开了嗓子:“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他的歌唱引起了更多华裔青少年的参与。

  常德丝弦是用常德方言演唱的独具地域特色的曲艺形式,从这群十七八岁的华裔孩子口中唱出,尽管少了一股常德的土腔土调,但是听着孩子们的演唱,李亚平依然十分激动:“这次寻根活动中,孩子们学习中国传统诗词、书法、武术等,还学习常德特色的丝弦、渔鼓。这些特殊的学习活动,在他们年轻的心里烙上了一枚醒目的中国印,常德印。”

  马来西亚第三代移民郑昶昊兴奋地从书包里拿出一个文件夹,里面端端正正地夹着一张红色的剪纸画,是一张繁花似锦图。“中国的文化好神奇,你看,剪纸!一张纸,一把剪刀,就那么三剪五剪,将纸一展开,就变成了好美的画。”

  “我们不仅喜欢剪纸,还有中国功夫!”来自马来西亚的陈怡韵开心地说。

  “同学们,孩子们,今天是你们在常德呆的最后一天了。今后,无论你们走多远,都不要忘记了,你们的根——”

  “在中国!”孩子们回答。

侨界资讯
勇做创新产业弄潮儿
中国舞台秀《熊猫!》在美国演出百场
“我们的根在中国”
华裔少年你为何心事重重?
责编:严瑜 邮箱:guojihw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