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要盘点中国互联网的年度关键词,“情怀”肯定名列前茅。从周鸿祎到雷军,大佬们都在谈情怀;从罗永浩到马佳佳,创业者也都在谈情怀;互联网上卖水果的、卖切糕的、卖大米的、卖鸡蛋的……若是不谈点情怀,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当他们谈论情怀时,他们其实是在呼唤“共鸣”。
两个月前,久邦数码联合创始人张向东在其个人微博上宣布离职并围绕自行车开始创业。“我不想白白爱过自行车——证明爱的方式只有一种,那就是为它付出,为它做些什么。”
一年前,我曾采访过张向东,印象最深的便是办公室中摆放一辆自行车。如今,登陆纳斯达克的钟声余音仍存,他却已踏上自行车,潜身京城“百花深处”,开始了第三次创业生涯。
至于未来要做一辆怎样的自行车,张向东这样写道:“它就是生活原来的样子,年轻人骑了去上班,情侣们骑了去恋爱,爸妈骑了去买菜,孩子们骑了去上学。”要说什么是情怀,这就是一个最好的“情怀样本”。
情怀的吸引力在于,互联网时代的个体越来越容易对情感诉求产生共鸣,而当这样的情怀附加到产品之上,用户和粉丝对情怀的认同也随之转移到对产品的认同。
伴随着苹果手机,乔布斯的“情怀学”也传到了中国。到如今,情怀先行似乎已成为中国互联网创业者的“必经之路”。正如周鸿祎所言:“以前是先做事再谈情怀,现在则是先讲情怀再做事。”对澎湃这样的内容产品是这样,对锤子手机这样的有形产品更是这样。前者一篇发刊词便引起了“澎湃如昨”的赞许;后者未现真身之前就凭借“工匠情怀”吸引了一大批“锤粉”。
情怀如理想,本身是一个“中性化”的概念,成功者可以用情怀自况,失败者也可以“穷得只剩下情怀”自嘲。然而,“互联网情怀”与一般意义上的情怀不同,它的评判最终还是要回归产品的本质。风光如小米,也在印度遭遇专利困局,足见情怀并非万能的通行证。
话说回来,尽管略显泛滥的情怀已成为一种营销手段,但真正的情怀应该、也值得拥有自己的市场。所以,对于那些互联网领域的创业者,尤其是年轻的创业者而言,无论成功与否,社会都不妨多给他们一点时间和空间,去实现心底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