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4年12月12日 星期五

近日,由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和中国海外交流协会主办的第三届世界华文教育大会在北京举行。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余名代表出席大会并就华文教育发展进行了交流研讨。

讲好中国故事 从学习中文开始

刘 娅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4年12月12日   第 12 版)

  “新愁”

  “海外华文教育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节点。”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主任裘援平在会上指出,“这迫切要求我们必须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创新华文教育发展模式,提升华文教育发展质量,促进华文教育向标准化、正规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从第一所正规华文学校创办至今,华文教育至少有300多年历史。华文教育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诸多“忧愁”。

  华文教育师资力量不足,专业素养和业务水准参差不齐;华文教材编写没有统一标准且“本土化”程度不高;华文教育资金投入不足;社会认知度、参与度不高等难题,一度阻碍了华文教育规模化的形成。

  如今,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全世界形成了“中文热”,这无疑为华文教育的转型升级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不过,华文教育在努力解决“旧忧”的同时却添了“新愁”。

  华校水平不一的办学模式已经适应不了华文教育发展的多元化。华校办学缺乏规范的参照标准,教师教学缺少科学的考评机制,往往导致学生学习找不到努力的方向,华文教育整体水平也受到影响。

  除此之外,对外汉语教学与海外华文教育的资源重叠等问题,也引发海内外相关学界和教育界的激烈争论。

  应对

  为解决困扰海外华文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国务院侨办做出了一系列努力: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壮大华文教育师资队伍的同时,启动了全方位的培训机制来提高华文教师的教学技能;“通用型”教材和“本土化”教材并行研发,解决了不能“适销对路”的困难等。这些措施让海外侨胞们感受到了来自“娘家”的关怀。

  与会代表们也积极为华文教育的转型升级建言献策。

  在“三化”建设上,华文教育工作者普遍认为,要在“整齐划一”的基础上“因地制宜”。

  海外华侨华人汉语测评中心主任赵红弢建议,从国家层面扶植一批本土“三化”示范学校,利用中国国内的优势资源,支持华文教育走向正规,并结合海外各国华教发展实际,使标准化进程更多元。

  意大利中意国际学校校长李雪梅认为,使传统华校转型升级,要以“本土化”与“产业化”为条件基础。“华校不走向产业化就无法适应海外教育市场,更无法盈利,而无法盈利的华校自然就缺乏‘三化’建设的物质基础。”李雪梅说,建立海外华文教师培训基地,是眼下各国华教迈向专业化所达成的共识。

  在海外华文教育与对外汉语教学资源重叠问题上,参会代表们达成共识,认为两种汉语教学模式的共同点较多,走向融合也是必然,应加快推进两种资源整合的步伐。

  “华文教育具有独特性,它以汉语为母语进行教学实践,传承中华文化。而对外汉语教学则是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让其他族裔理解中国和中华文化。”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院长吴勇毅说,现今,华文学校中也会有其他族裔学生入学。

  吴勇毅认为,随着海外“中文热”的兴起,两种教育模式必有其重合之处。“单从教学方法看,华文教育有特殊的内容与方法,但对于华裔第三代之后的华文教学,必然出现与对外汉语教学相重合的内容。”

  传承

  国务委员杨洁篪在接见与会代表致辞中就指出,要让华文教育在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中外友好、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方面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

  语言与文化不可分割。华文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语言的传播和教育,还有中华文化在海外的传承与发扬。

  “日久他乡是故乡,晨昏需上祖宗香。”海外华侨华人不论身居何处,都保持着对故土的深深眷恋,保留着和中华文化的紧密联系。怎样鼓励新生代华侨华人学习中文,认识祖(籍)国文化,培养华夏子女的文化认同感,是许多海外华人一直在思考的问题。要让子女们不仅有中国人的面孔,更要有中国人的大脑,懂得中国人的文化和思维,这一切,都要从学习中文开始。

  裘援平在本届华文教育大会上也呼吁世界侨胞共同做好新形势下的华文教育工作,共同呵护好这项中华文化在世界的“希望工程”、中华民族在海外的“留根工程”,让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基因在海外世代相传。

哀思的力量
讲好中国故事 从学习中文开始
微影像传递华人力量
在改革中寻找法律节奏(创业中国·侨界之星)
华侨历史博物馆首办书画展
责编:张 红 邮箱:guojihw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