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4年12月12日 星期五

听专家们怎么说?(声音)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4年12月12日   第 10 版)

  就中国留学生社交圈子化现象,本报采访了相关专家、学者等,他们就此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林桂桢记录整理)

  

  融入要实现身份认同的转换

  陈福平:厦门大学副教授

  我觉得“抱团”现象有利有弊。从好的方面看:首先,有助于适应当地的环境。事实上,不仅仅是中国留学生群体,很多社会学研究表明,几乎多数的移民群体初期适应一个新的社会环境,都有这种“抱团取暖”的现象。先前的留学生可以为新来者提供很多适应环境的信息和帮助,比如学业、生活等方面的帮助,这些都是留学生的“资本”,能够在一个陌生环境的初期减少很多压力。其次,有助于在心理上获得支持和认同。语言和文化障碍可能是许多留学生初期必须面对的主要问题,外加离开了在国内时的亲朋同学圈子,孤独感可能是许多留学生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相对而言,同为一个国家的留学生,在语言和文化上的障碍比较小,通过交往可以获得心理慰藉和认同,这是“圈子”存在的很重要原因。

  从不利的方面看。首先,长期而言,“圈子”存在或许不能帮助留学生真正融入学校的学习环境。融入是一个深层的概念,实际就是将“我是留学生”的身份认同逐渐转变为“我是这个学校的学生”的认知。如果留学生只跟自己国家的学生交往,对语言学习的快速进步不利,同时对理解当地的文化也不利。 其次,大学是学生进入社会的一种学习,如果只与本国留学生交往,这就会对将来的职业发展产生一些不利影响。尤其是对打算留在国外工作的同学来说,将来的职业环境以外国人居多,你也必须学会与更多的人社交。

  出国学习要勇于跨出小圈子

  金冉:启德教育集团市场推广总监

  首先,需要明确的一点是,留学生社交“圈子化”现象不只出现在中国留学生中,很多日本、韩国等国家的留学生也都有他们自己的社交圈,这是不可避免也无法回避的一种由跨文化适应而引发的普遍现象,无法单纯地用利弊来评价这种现象。

  在国外的中国留学生形成社交圈子,可以为准留学生提供一些有用的、及时的当地信息,可以帮助他们为出国留学做好充分准备,也可以帮助他们迅速适应当地的留学生活,给予学习、生活上的经验以供参考。除此之外,中国学生的社交圈,还能起到传播中国文化的作用,比如邀请外国同学一起过中国的传统节日,一起聚餐等。

  然而,如果中国留学生进入中国圈子是希望借此逃避与外国同学之间因为语言、文化造成的沟通障碍,显然是弊大于利的。不能否认,部分中国留学生或多或少会有这样的心态,这样不仅浪费了在国外体验不同文化、不同思维方式的机会,也无法真正提高外语能力、学到知识以实现留学的真正目的。

  所以,还是建议出国留学的中国学生,客观地认识社交“圈子化”现象,不回避,不沉溺。出国后要勇于跨出圈子,和其他国家的同学多接触多交流,了解更多国家的文化以及思维方式,培养国际化的视野,才能不虚此行。

  多角度看社交“圈子化”利弊

  素福:心理学者

  在我所在的加利福尼亚州和亚利桑那州,“圈子化”现象还是比较明显的,这种现象利弊都有。

  从心理层面来说,是有好处的。人在一个陌生环境下是没有控制感的,出国后如果和自己国家的人在一起,心理安全感和身份认同感都会比较多,让人更舒服。这种情况不仅在中国留学生身上存在,欧美国家在中国的留学生也存在这种现象。

  另外,国外很多地方,留学生组织会为本国留学生提供一些服务,比如交通、住宿等方面的便利。同胞的关照,让他们更乐于“抱团取暖”。

  “圈子化”也存在弊端。我通过观察认为,留学生虽然生活在国外,但是圈子里的他们处在中国文化之下。而留学目的在于学习国外文化、技术,圈子化的生活方式会使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

  未融于当地文化是种浪费

  科勒:现在深圳教书,曾在美国高中任教。

  我认为如果中国留学生去国外留学,却只和本国学生在一起玩是很遗憾的。留学花费颇高,又跨过那么远的距离到异国他乡求学,如果没有了解或者因不适应新环境而不想融入新文化,这是一种浪费。

  在我看来,把一个中国学生置于留学目的国的环境中是远远不够的,还是应该鼓励中国学生融入当地的文化,同时和学校其他国家的学生多交朋友。

中国留学生爱“抱团”,怎么看?
听专家们怎么说?(声音)
图片报道
辩证看待留学生社交“圈子化”(问卷调查)
责编:赵晓霞 邮箱:haiwaixuezi@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