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4年11月28日 星期五

刘敏如:中华文化是中医之根(名医谱)

本报记者 喻京英 文/图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4年11月28日   第 14 版)

  刘敏如(中)为患者把脉

  作为“国医大师”中唯一的女性,日前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第二届“国医大师”表彰大会上,刘敏如格外受关注。一个偶然机会,本报记者见到刘教授,并对她进行了专访。

  传统中医根深叶茂

  出生于1933年的刘敏如,虽然已是81岁的高龄,但看上去却比同龄人年轻许多。

  谈及中医药文化,刘敏如言简意赅:“中华文化是中医文化之根,根深才能叶茂。”她认为,中医药学严格说来已无法简单地称之为传统医学,而是具有浓郁中华民族文化特色、已形成文字的一门独特的原创医学科学。

  “中医在中国文化长期锤炼中融进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汲取各时期的多种知识,不断发展、集成了它的新层面——整体论、系统论和平衡论等哲学思想,这是中医药学的精髓与灵魂,有力地指导着临床思维和医疗实践。”刘敏如说,中医理论架构、辨证论治、中药、方剂、针灸和推拿等历代皆有发展,是在几千年厚重的历史积淀下形成的一门原创医学,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的传统医学像中国的中医药这样独特。

  对传统中医药的发展,刘敏如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她认为,既然医学的研究对象都是人,其共同目的都是保障人类健康,因此,中西医两个医学体系通过彼此渗透磨合,互相启发、取长补短,以提高治疗效果,改善生命健康质素,才是比较实事求是的发展方向。

  偶然机会改变人生

  刘敏如是成都人,“从小想当发明家、科学家,满脑子都是理科的科学。”刘敏如说,那时的她对中医甚至西医都没有太多的认识,更别说想当传承国粹的中医大师了。

  她的从医之路起步于一次“吃住全免的偶然机遇”。 刘敏如笑称。她说,临近高中毕业时,华西大学医学院(现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开始招生,希望能够快速培养一批医学人才。吃住全免费的待遇在那个时代是很有吸引力的,刘敏如和其他同学一样报了名,从此她便走上了求学从医之路,也使她改变了自己的想法和人生。

  1956年,刘敏如顺利考进成都中医学院(现成都中医药大学)医学系学习,这也是她开始接触中医的转折点。因为有了之前的学医经历和医学基础,她学习起来并不费力。1962年,刘敏如毕业后,因其成绩优秀,经过导师的推荐留校任教,此后一直从事中医教育和临床教学。

  近10年,刘教授仍坚持临床第一线工作,在珠海、香港也设有刘敏如名医工作室。多年来,她多次赴欧美及东南亚行医讲学,及参加国际中医学术交流会,传播中医药文化。

  医术高明医德高尚

  虽然已是81岁高龄,但作为中医妇科专家,刘敏如依然保持每周3天坐诊,每天平均接诊10位病人。给病人问诊、开方,她都会反复斟酌,仔细考虑后才下笔。这也是她多年养成的行医习惯。

  刘敏如还是一名普通的医学生时,因为朋友关系,她为一个90多岁、常年咳痰的老人看病。诊断之后,刘敏如给老人开了一服中药。开完药方后,刘敏如将其交给同学郭子光(亦是获得首届国医大师称号的医生)看,“老师都不敢开的汤药,你敢开?”郭子光的话让刘敏如心里一沉,因为她当时刚学方剂学没多久,这服药的配方又很复杂,确实有风险。之后,刘敏如又返回老人家中,仔细斟酌之后在药里加了一味白沙参。之后的几天,刘敏如从老人家门前经过时,都要向院内多看几眼,生怕老人因为自己的药方发生意外。

  半个月后,老人的女儿找到刘敏如,告诉她老人吃了药吐了半痰盂的浓痰,病情一下就减轻了许多。家人按照药方又给老人抓了半个月的药,现在老人已经能去茶馆喝茶了。之后,这个老人又活了7年。

  为培养更多的中医学人才,目前,成都中医药大学正在筹建“国医大师工作室”,而作为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的刘敏如,将在工作室坐诊,并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传授中医知识。

时刻筑牢心梗救治防线(健康关注)
16公斤肝血管瘤患者成功获救(特别报道)
一种胃癌晚期治疗药物获批(医疗前沿)
清晨血压:自测有必要(保健园)
健康资讯
刘敏如:中华文化是中医之根(名医谱)
责编:喻京英  邮箱:hwbjks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