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4年11月28日 星期五

七大领域扩大开放 破除垄断利益共享

激活社会投资要有盈利机制(热点聚焦)

本报记者 周小苑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4年11月28日   第 02 版)

  商海春作(新华社发)

  国务院日前发布《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在公共服务、资源环境、基础设施等七大重点领域进一步创新投融资机制,充分发挥社会资本特别是民间资本的积极作用。专家认为,随着社会资本可投资的领域不断扩大开放,要确保民间投资留得住、能受益,就必须创新投融资机制,为社会资本提供长效稳定的盈利机制。

  

  对社会资本发请柬

  近年来,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乏力的背景下,鼓励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不断发力。继民间投资新36条和42项细则打破民间投资的藩篱后,国务院今年加大力度开放铁路、机场、电力等众多重点基建领域,社会资本进入垄断基础行业的路径和制度设计已逐渐清晰。

  在国家发改委秘书长李朴民看来,此次《意见》重点是放宽市场准入,提出了进一步创新生态环保投资运营机制、鼓励社会资本投资运营农业和水利工程、推进市政基础设施投资运营市场化、改革完善交通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加强能源设施投资、推进信息和民用空间基础设施投资主体多元化、鼓励社会资本加大社会事业投资力度等7个方面的重大措施。这些措施将有效降低相关领域的进入门槛,为社会资本参与重点领域建设指明了方向。

  “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是此次推进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的重要特点。”国家发改委投资司巡视员欧鸿表示,这七大重点领域大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社会资本特别是民间资本发展还不够充分,进入还存在一定的障碍。因此要充分调动社会资本的积极性,坚持以社会资本为主和以市场化运作为主的原则,让社会资本发挥重要作用。

  稳增长的长效之策

  在当前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增大的情况下,打破国有企业垄断壁垒,引入社会资本之“活水”,对中国经济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具有重要作用。

  “此举最首要的目的就是稳增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部长徐洪才对本报记者表示,民间资本的进入将起到杠杆的作用,银行资金可以与它相配套,灵活利用BOT(建设-经营-转让)、PE(私募股权投资)等形式,尽可能和资本市场对接。将来也可以通过发债融资、银团贷款等多层次多样性的融资形式,满足实体经济对货币资金的需求。

  社科院财经院经济发展战略专家吕风勇认为,这一指导意见既有扩大内需投资力度、稳定经济的涵义,又能提高社会资本的利用效率,通过打破垄断引入民间资本而改善投资和经济结构。这实际上是一个多渠道激活民间投资的过程,如果能够形成民间资本进入垄断基础行业和薄弱环节的机制,从长期看,对于经济体制改革、激活市场经济活力均大有裨益。

  要让民资有合理回报

  在逐步打破民资进入重点领域的“玻璃门”后,如何确保社会资本留得住、能受益就成为这些政策措施能否持续发挥作用的关键。

  “重大工程中,有的经济效益比较低、社会资本积极性不高,有的垄断性比较强、社会资本想投而投不了。”欧鸿说,要让社会资本发挥重要作用,必须依靠改革,其核心就是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建立公平的市场准入环境;二是创新投融资方式;三是给投资者合理的回报预期。

  对此,《意见》明确提出,建立健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机制,进一步创新投融资机制。徐洪才表示,PPP是把民营资本和公共资本相结合的,利益共享、风险分担的机制,在国际上非常流行并有成功经验的新型投融资的模式。政府要加大推行力度,引导资金合理流动,对民营资本未来的投资回报产生稳定预期。如果没有稳定预期,就会让民间投资裹足不前,不敢投资。

  “由于许多公共事业、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周期长、利润薄,甚至短期内不能见效,因此应当建立补偿机制。”徐洪才表示,政府可以通过税收或者补贴的形式让参与者有合理的投资回报。“羊毛出在猪身上”,换种思路来创新投融资方式。比如一些铁路建设可能是亏损的公益项目,但铁路沿线站点的商业土地开发是盈利的项目,政府可以通过“以丰补欠”,合理利用这部分资源。

激活社会投资要有盈利机制(热点聚焦)
声音
巨无霸集装箱船首航大连
全国人均持有3.5张银行卡
网安产业国内企业占主导
反避税不会误伤正当投资(市场观察)
江口“微银行”服务乡村
责编:梁益琴  邮箱:hwbjjb@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