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要去采访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不是那里都是人烟罕至的荒漠和条件艰苦的农场?可是新疆已经有各级地方政府了,为什么还要有兵团建制的存在?“屯垦戍边”在当代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从接到采访通知到踏上旅途,记者本人的脑海里一直回荡着这些问题。不过,通过几天的参观和采访,记者似乎对兵团有了新的认识,对那些问题多多少少心里有了些答案。
不到新疆,不知道中国之大。166平方公里的面积,已占到全国的1/6,大约相当于100个北京市。从乌鲁木齐到石河子需要3个小时的车程,而这在新疆人眼里已经是“很近的距离”。如果要从北疆前往南疆,乘坐飞机也显得极为平常。
新疆不但面积广阔,还拥有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等46个少数民族;同时它与8个国家接壤,边境线长达5600公里。这些条件都让新疆面临复杂的局面,尤其是“7·5”事件后,新疆更是抵御“三股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国际恐怖势力)的前沿阵地。
如此想来,兵团在新疆的必要性则不言而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时所说,屯垦兴,则西域兴;屯垦废,则西域乱。新形势下兵团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要让兵团成为安边固疆的稳定器、凝聚各族群众的大熔炉、汇集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示范区。
从习总书记的讲话中,我们读到了兵团不变的使命,那种延续了两千多年“屯垦戍边”的使命。不过,“汇集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示范区”,又当如何理解?
当自己跟随兵团工作人员们走访着一座座已经使用起自动化滴灌技术、水肥合一灌溉、大型机械收割的农场,参观着汇聚葡萄种植、采摘、酿酒、品酒、酒文化宣传的新型酒庄,憧憬着未来建设的集汽车购买、维修、手续办理、餐饮、娱乐、住宿一体的汽车文化馆,我知道自己早就落伍了。
兵团的主要精神是艰苦创业,但兵团并不意味着落后与贫穷。兵团所在地确实曾经是人迹罕至的荒漠,但凭借数代兵团人艰苦奋斗与改革创新的精神,兵团已是新疆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示范区,正在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道路上奋勇前进。
虽然农垦还在进行,但已有农民住进了社区的楼房,过上了城市人的生活。石河子、五家渠、双河,一座座城市在兵团昔日开垦的荒地上崛起。在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的浪潮下,数千年的“屯垦戍边”正朝着“屯城戍边”进行历史性的转变。
良好的生活环境,先进的生产方式,让兵团人更有信心留下来,也让他们更有能力带动新疆发展,维护好民族团结大局与边疆的稳定。
60年沧海桑田,60年风雨历程。新的形势需要兵团有新的面貌,去完成不变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