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拥有广阔的地域和悠久的历史。这里覆盖了人类四大文明古国中的三个,民族众多,文化多元,而在这样的背景下孕育而生的亚洲体育,也同样丰富多彩、风格独特。
在过去的16届亚运会上,比赛项目采用28+X的方式设定。28是现行的奥运会28个正式比赛项目,而X则是亚奥理事会和承办国根据亚洲特色所增设的非奥项目。作为亚运会的特色之一,今年仁川亚运会的非奥项目虽经过“瘦身”后只剩8个(武术、空手道、板球、壁球、保龄球、藤球、卡巴迪和棒垒球),但仍然是奥运五环光芒之外一道别样的风景线。
亚运会非奥项目大都充满着浓浓的亚洲特色,处处透着亚细亚的人文历史风情。比如卡巴迪在南亚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藤球在泰国享有“国球”的待遇,空手道源自日本,武术则是中国的“国粹”……
英国《泰晤士报》曾这样评价亚运会:“这是这个地球上规模仅次于奥运会的巨型运动会,亮点尤其在非奥项目上,亚洲独特的体育人文特色得到了极大的体现。”亚运会是体育的盛会,也是文化的盛会。在奥运会影响全球的大背景下,亚运会坚守自己的风格,保持非奥项目的存在,这使其成为了一个展示亚洲体育文化的舞台,也是保证其深远影响力与旺盛生命力的秘诀所在。
然而对于非奥项目来说,更加可贵之处在于它们所传达出来的全民参与、全民健身的精神。
非奥运项目源自民间传统体育活动,拥有着广泛的民众基础。参加非奥运项目的队员,很多人出身业余。最有代表性的例子,应该是卡巴迪和藤球。卡巴迪被称作印度版“老鹰抓小鸡”。这项运动几乎不需要什么成本,却颇具对抗性和参与性。比赛分两队进行,每队7人,相互攻防。在队员们“卡巴迪、卡巴迪”的歌声中,两支队伍通过捕捉对方的队员来得分,得分高的一方获胜。藤球则融合了足球、排球、羽毛球等运动的特点,除了不能用手,可以用身体其他任何部位触球。运动员在网前闪转腾挪,倒挂金钩,极具观赏性。亚洲选手身材不高,但反应敏捷的特点,在这两个项目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不难看出,与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不同,非奥项目更加注重另外一种非常简单的东西:参与和快乐。它使人在竞技中得以寻求快乐,可以说是奥林匹克精神的更多元的展现。
对于中国来讲,奥运会、亚运会上的金牌数固然风光无限,但却不得不承认国民身体素质有待提高。从这个意义上讲,非奥项目的发展将鼓励更多人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各自喜欢的体育运动中,从而推动国民体育的发展,全面提升国家体育的实力,我们的体育强国梦也将更真实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