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写照,文化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和精气神,是这个民族凝聚力、团结力和创造力的象征,是一个民族的思想归宿和价值依托。在中国文化复兴的巨大工程中,玉文化应有怎样的担当?玉艺术品如何在实现价值回归的同时,实现道德、文化功能的回归?中国玉文化如何成为“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作为中国当代玉文化产业的领军人物,传统玉文化的传播者蔡勃先生对此有着独特的见解。
玉艺术品市场迎来发展机遇
“中国文化走出去”已成为重要的国家文化战略。然而,据《中国对外文化贸易年度报告》指出,中国文化产品输出仅相当于引进的30%左右。当下房地产投资预期趋降温,国际黄金期货价格在低位徘徊,艺术品交易也渐现退潮迹象,这样的环境下,玉艺术品市场却在投资领域风景独好。人们不禁要问,玉艺术品市场是否可能出现新一轮的发展?其发展突破口在哪里?
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而玉文化无疑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石之一。从市场价格看,这几年玉艺术品也好,玉料也好,涨幅超过了同期房地产,这一现象历史罕见。特别引人关注的是,从2008年奥运会的具有独创性的金镶玉奖牌,到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金玉满堂印,中华玉文化迅速升温,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从而进一步激发了中华民族的爱玉情结,引发了玉艺术品的价格回归。
目前,玉文化价值发现比内涵拓展更为先行。换句话说,玉艺术品内涵的拓展还显不足。当下能引起世人瞩目的玉艺术品大器中,能称得上传世之作的器物很少看到。而古人留下来的玉器,哪一件不是精美绝伦?那是因为这些作品都出自当时最高水准的玉雕大家之手,有的大师可能毕其一生也就完成了一件作品。当今玉雕艺术界,不仅好作品少,整个市场甚至鱼龙混杂,受到一些伪品劣品的冲击。一些艺术家出于功利考虑,在创作题材上更多迎合世俗,缺乏新意,更谈不上社会道德价值的引领。
随着玉艺术品市场价格走高,人才资源错配的问题得到一定的矫正,一些大师级的艺术家逐渐进入玉器行业,使玉艺术品创作水准开始得到提升,但整体艺术水平的提升还需一个漫长过程。当代玉艺术品再现历史上那种独领风骚的“王者地位”是不太可能了,但是随着其文化内涵的提升,和田玉市场整体前景是肯定可以看好的。
文化道德功能回归是突破口
在玉文化领域浸润数十年的蔡勃先生经常问自己,玉到底是什么?是奢侈品还是收藏品,抑或是艺术品?问题的答案看似简单,但在这一行耕耘越深,反而会愈显迷茫,而这实质上也是对业内关于追求商业利益与寻求精神理想的深层次的灵魂拷问。
从历史的眼光看,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民族像中华民族一样,艺术品和文化道德传统联系得如此紧密,共生共长。可以说,玉艺术品以及其所蕴含的文化,是中华民族思想和精神的物质外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物质承载之一。
中国人有着悠久的爱玉戴玉传统,《康熙字典》收录玉字偏旁的汉字有近200个。中华文明史与中国玉文化史相互融合。目前传世的玉璜、玉带、玉璧有数十种,这些精品的出现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是春秋以来最重要的礼器,既是春秋时期贵族权力及等级的符号,也体现了贵族士大夫对人文品格、道德精神的追求,发挥了道德礼仪的规范作用。
红山文化的许多玉件,是中国历史上最早象征权力的礼器。那些中国古语如“君子无故玉不离身”、“君子如玉”、“君子比德如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等,都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玉器所蕴含的外带恭顺、内具坚韧,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光华内敛、不彰品质,成为儒家倡导的个人品行要求。还有不少关于玉的经典故事和传说,如“荆山和氏璧”、“蔺相如完璧归赵”等故事,无不与古人的文化精神、品行操守相联系。
中国的玉文化历来与道德、文化的追求不可分割。所谓“白玉无瑕”,与其说是对玉的品质追求,不如说是对人的操守规定。可见,与古人相比,当代人对玉文化的理解,显露出对其精神内涵理解的缺失。在当下的环境中,蔡勃一直主张玉文化的作用还是要“补课”,要让玉的文化道德功能得以回归。
玉文化应有国际市场话语权
玉艺术品在国内已形成了庞大的市场,对当代人生活产生很大影响,但在世界上的影响还不是很大。对于在倡导文化走出去、打造中国文化软实力这个问题上,玉文化应该如何作为,蔡勃有自己深刻的见解。
近年来,玉艺术品市场在国内得到迅速发展,在东南亚、欧美国家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同时成为联系世界华人的重要文化纽带;戴玉爱玉成为炎黄子孙的文化血脉并得到传承。但是从世界的眼光看,与钻石、宝石相比,玉文化的内在价值远未得到应有关注、传播、认同。看看近年来一些大型艺术品拍卖的结果便会发现,拍出较高价值的玉制品,如乾隆玉玺,大都是皇家御用品,它更多体现了文物收藏品的价值,而在多大程度上体现出深层次的文化价值?
现在很多中国年轻人结婚时喜欢带钻戒。为什么西方的很多文化价值在世界上得到广泛认同?蔡勃觉得关键在于西方掌握了话语权。西方人普遍认同钻石的价值,在于其硬度很高。但是,这个标准是不是惟一的?能不能变化?事实上,玉有着钻石所不具备的特殊属性。古人说“千种玛瑙万种玉”,玉的颜色非常丰富多彩。所以,存在“重钻轻玉”、“西强东弱”这一世界文化现象,还是因为文化传统存在差异。对此,我们要有文化自信,要进一步促进玉文化传播。
这几年,我国在玉文化传播方面也可圈可点。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的金镶玉奖牌很好地展示了中国玉文化的魅力。2010年上海世博会采用了罕见珍贵、金玉共生的和田玉金玉满堂籽料,特制了一件重量达39公斤的世博印,引起震撼,也得到了诸多世界杰出华人高度赞赏。
在世界宝玉石市场,中国一定要建立起自己的话语系统。在理论研究、文化传播、市场设计推广等方面,中国还需做很多工作。如果中国的玉石艺术家们以更远的目光、更高的立足点向世界发出声音,玉文化在国际上的发展前景还是很值得憧憬。
世界不仅是一个庞大市场,更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崛起的广阔舞台;玉艺术品不仅是一种奢侈品艺术品,更是中华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深耕于玉文化艺术领域的志士,都要为中华文化之河流向更广阔的世界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最近,蔡勃一位就职于国外孔子学院的朋友有一个想法,在学院设一个中华玉文化的艺术馆,利用玉的丰富多彩的颜色,制作各朝各代形制的玉器,让学生们更好地感知中华文化。蔡勃对此非常支持。作为一名传统玉文化的传播者,蔡勃今后还将在传播玉文化的道路上一如既往、努力前行。
(文/汪梅 冯学泽 摄影/蔡炜杰 闻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