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鲁迅文学奖揭晓引发了诸多争议,众说纷纭。本届鲁奖首次实行实名制投票,评委名单和投票情况对外公布,一些争议也是由此而起。任何评奖都有其不完善的一面,不能因存在不完善而全盘否定这个奖,毕竟本届鲁迅文学奖体现了近几年文学的重要收获。本报记者采访了散文奖评委、军旅评论家朱向前,报告文学奖评委、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常熟理工学院教授丁晓原,诗歌奖评委、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包明德,短篇小说奖评委、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陈福民,请他们点评获奖作品,解析各种争议,道出实名制投票的个中体会。
实名制投票对评委的水平、情怀是考验
对于实名制投票中出现的零票现象,陈福民解释说,进入前10名的10部提名作品都是受到认可的作品,在投5部获奖作品时,因为获奖作品要超过2/3票才能当选,不少于8票,最后投票要趋于集中,投可能获奖的作品。没得票不等于作品差,不等于不认可他的作品。这是评奖规则造成的。
丁晓原指出,鲁奖评选的组织者对于确保评奖公正是很努力的。评奖专设纪检组,第四和第五轮评选,评委是在公证人员在场时投票的。整个评选历经五轮,每一轮评委都是实名投票,第五轮投票的情况向社会公布。实名制投票,在心理上使评委的投票增强了庄严感、责任感,投票时会更理性、更慎重,因此也更有压力。面对压力,心里无私自坦然。要保证评奖的公平公正,就要有完备的制度设计,更需要评委具有相应的文学素养、崇高的职业操守和人的良知良心。
包明德认为,实行实名制投票是一种进步,是有胆识的举措,对评委的专业水平、情怀、境界都是考验。自己对参评作品精读、细读,对作品怀着礼敬、审慎的姿态。从200多部作品中选5部,肯定会留下遗憾,对评委来说是艰难的选择,评委要做出牺牲。评委要做到忠诚于文学,忠诚于广大读者的期待。评委和读者应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创造和谐的氛围,促进文学的发展。
朱向前表示,对于自己来说实名制没压力,自己是出于艺术良知和全局观投票。
接着,4位评委对其所负责的4个奖项的最终获奖作品作了点评。
报告文学:“报告”与“文学”的统一
丁晓原:入选的5部(篇)作品,从一个方面说明这几年报告文学是一种有活力、有发展、有作为的重要文体。这些作品突出地体现了报告文学真实直接快捷地反映社会和时代重要话题、重大主题的文体特点与优长,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现实性,叙写的题材又多样广泛。肖亦农以自己真切的亲历亲验,见证了沙漠变成绿洲的“传奇”,他的《毛乌素绿色传奇》生动地描绘了生态梦、中国梦的美好图景。《中国新时代农民工》聚焦的主人公是我们的城市“不可一日无”的农民工。这不只是一部通常意义上的问题报告,也是一部向新时代农民工致敬的感奋之作。铁流、徐锦庚的《中国民办教育调查》,事关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教育公平,题材卓异,有问题的呈现,更有对民办教育创业者的讴歌。
优秀的非虚构文学写作,需要达成“报告”与“文学”的统一。获奖作品是作家坚实的行走的文字。扎实采访、田野调查和案头工夫,追寻的是报告文学写作的客观真实。同时他们又不囿于叙写对象,注意表达的主体性和文学性。像《粮道》主题直达国计民生,作品叙写则虚实相生,既有美文的隽永,也有论事的精警,文化滋味流溢其间,实为一部别开生面的报告文学。这是近年报告文学写作去模式化的一种收获。这次获奖的《底色》是一部特殊的历史写作。年逾八旬的将军作家徐怀中,以近50年前的“占地日记”为底本写成的《底色》,是一部不同寻常的“生命写作”。历史渐行渐远,亲历者关于战争以及人性的存真,愈发显示其价值。
散文杂文:回归文学
朱向前:获奖作品较有代表性。贺捷生的独特性无可替代,她是贺龙的女儿,是唯一在襁褓中走过长征的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过程中需要这样一种精神。她的这部《父亲的雪山 母亲的草地》与她过去担任领导职位时的作品比品质不差,写得很平静,很理性,也很投入,很有情感,写得优美,回归了文学。刘亮程和周晓枫是新散文的代表,刘亮程是写新疆、写西部有代表性的散文家,他的《在新疆》与他过去的《一个人的村庄》比更成熟更讲究,后者更纯粹更天然。周晓枫的散文往内心、往个人身体经验无限开掘,在感觉细腻方面无出其右者。穆涛的《先前的风气》代表杂文类,其作品有鲁迅的遗风,既有犀利的一面,也有幽默的一面。中国文学较少幽默因素,他的这点比较可贵。而且穆涛的文史知识较扎实,对古文消化得较好,过去我们对他关注得不够。侯建飞的《回鹿山》是一匹黑马,作者没什么知名度,作品写了对父亲这样一位没有战功的老军人认知了解的过程,从不理解到认同的过程写得五味杂陈,语言节制,很有张力,有质感,很真实。
诗歌:向生活纵深处开掘
包明德:诗歌获奖作品总体上体现了当代诗歌的繁荣和多样化,向人性、人的心灵、向生活纵深处延伸开掘,既吸收了现代主义诗歌创作的经验手法,也体现了中国话语、中国风格、中国特色。5位获奖作者在诗歌创作方面积累了一定成果,具有相当的认知度。
获奖的有4部新诗,1部旧体诗。旧体诗参评的作品较少,上届评奖旧体诗没评上。旧体诗也是中国诗歌传统的一个符号,评委经过反复讨论,决定给旧体诗一个名额。周啸天是古典文学教授,有一定的造诣,当然他也有少量诗作特别是绝句掺入白话,韵脚格律差一些,但他的大部分诗作能体现作者的古典文学修养,关注现代生活脉搏,以旧体诗形式达到现代性的书写。我们还征求了旧体诗权威人士的意见,他们也比较认同。
新诗中阎安的《整理石头》是最厚重的一部作品,在吸纳了诗歌传统的基础上借鉴了前卫诗歌的手法,展现了大西北雄浑、遥深、苍凉,从平原到高山,从江湖到大漠,有对自然、家乡、生命的深刻体验,对生态环境的忧患,充溢着人类意识、地质意识和社会意识。海男的《忧伤的黑麋鹿》中个人体验、情感较多,也有大叙事,如对抗日远征军的书写,情理交融,体现了对生命的超越,对个人情感的超越。李元胜的《无限事》优雅、淳美,对花草等自然事物有深入的体验,诗意丛生。大解的《个人史》有知性,诗意饱满。
短篇小说:整体水平持平
陈福民:短篇小说获奖作品整体水平持平,没有特别突出的作品。马晓丽的《俄罗斯陆军腰带》是军事题材,对当代军人的生活和心灵世界有深入描写,写得扎实、干净。张楚的《良宵》关注社会结构变动中人的心灵,写出了底层人在困境中的人性的善,充满正能量。徐则臣《如果大雪封门》写北漂知识分子对北京的感受和对家乡的怀念。叶舟的《我的帐篷里有平安》写宗教题材又超越了宗教题材,写更广大的善。叶弥的《香炉山》挖掘女性的内心世界,叩问人性深处的奥秘。获奖作品未必是作者最好的作品,叶弥是个有实力的作家,我认为这篇《香炉山》不是她最好的作品。